高標準農田走出新“稻”路
發佈時間:2020-06-30 09:54:34 | 來源:農民日報 | 作者:孫眉 | 責任編輯:王靜“我每天都會來水稻地看看,觀察稻田的水質變化,蟾蜍的活動、吃食和生長情況……”近日,在黑龍江省北大荒農墾集團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第四管理區的高標準農田裏,水稻種植戶肖方邊觀察蟾蜍長勢情況邊説道。
時下北大荒農墾集團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的水稻生長已進入分蘗期,此時為保障水稻生長獲得足夠的養分,種植戶們不僅要做好田間雜草的清理,同時還需做好防病除蟲工作,但今年對於肖方來説,在水稻健身防病這一環節,不再像以往那樣採取化學藥劑加人工除草的方式進行,而是選擇了成本更高、收效更好的生態除草、生態除蟲,有效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次數,節約了農資成本和人工,提高了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肖方於今年4月初從外地購買1萬隻蟾蜍,投入暫養坑塘進行暫養,經過精心餵養,成年蟾蜍在購回後4月底5月初進行産卵,成蛙和蝌蚪在水稻移栽返青後,以每畝80~100斤的密度投放到水稻田中。蟾蜍的投放不僅能為水稻田進行生物除草、除蟲,産生的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也能起到肥田功效,並且蟾蜍蝌蚪在稻田淺水裏上下游動還可鬆動土壤,促進水稻根部成長,由此也實現了水稻種植當中除蟲、肥田、降農殘、鬆動土壤等目的,通過種種因素相互疊加、配合,帶來的則是效益上的保障。
好品質自然帶來好效益。2019年種植戶肖方憑藉蛙稻的好品質和消費者的認可,在短短的4個月時間裏,他借助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模式,使實驗種植的4畝蛙稻米全部銷售一空,其利潤相比種植普通稻米每畝可增收800元以上。除了蛙稻米帶來的效益外,蟾蜍的效益也是很可觀,成蛙在一季水稻飼養過程中可以從每畝100斤長到150斤左右,而且當年繁殖的蝌蚪經過兩季飼養幼蛙可長至成蛙,廠家以每斤20~25元的價錢回收入藥使用。在品嘗到生態種養甜頭後,今年他計劃分別發展蛙稻20畝和蟹稻200畝,並且將200畝水稻種植優特品種,由此打造出普通米、綠色米和營養米相結合的特色産業。
近年來,鴨綠河農場有限公司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通過引導廣大種植戶由傳統的農業種植從産量要效益,向生態要效益、銷售要效益,使農場種植戶獲利更多、種植方式更加優化、耕地環境得到保護、電商得到長足發展,並利用快手、抖音等直播平臺進行銷售,通過好品質為基、好銷售為翼,不僅讓種植戶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也讓大荒米香飄千家萬戶。此外,農場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寒地黑土、綠色有機、天然富硒和江水灌溉的優勢,大力推廣稻、蟹稻、泥鰍稻等生態種養模式,實施“品牌農業”戰略,借助“建三江”地域品牌、“沁椿”自有品牌優勢,逐步由“交國庫”向“打市場”轉變,提升糧食銷售價格、增加農戶種植收益,實現了由農業帶動加工、帶動銷售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