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起演唱《齊心跟黨走,戰勝疫情關》。
“説的是2020年,全國上下歡天喜地迎新春……眼看著來到了年三十,有一種不幸的消息天下傳,眼看疫情要擴散,黨中央一聲令下,要錢有錢,有物有物,要人有人,各省市醫療隊黨員帶頭衝向武漢,全國各條戰線齊心合力戰疫情……千頭萬緒一句話,聽黨的話,跟黨走,萬眾一心,戰勝疫情這一關。”
近日,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在沂蒙山區名頭頗響的沂蒙琴書藝人張在起,正在為群眾演唱自編的抗擊疫情曲目《齊心跟黨走,戰勝疫情關》,他惟妙惟肖、神靈活現的表演,不時引來陣陣喝彩聲和叫好聲……
今年76歲的張在起是沂南縣銅井鎮香山村人,是一位常年活躍于沂蒙山區的琴書藝人。新冠疫情期間,張在起專門創作了曲藝唱段,“只要有機會,我就演出,為抗擊疫情盡一份曲藝人的力量。”張在起説。
張在起是位農民,但又多才多藝。當年,他曾是村裏的一名赤腳醫生,並且被推薦到青島醫學院深造,但是,村裏不放他上大學。一氣之下,從小愛好曲藝,沒事就跑到鄉村大集上,跟著唱曲藝的師傅哼唱兩句的張在起,棄醫從藝,自費買了一把墜琴,學習起了曲藝。聰慧的他,稍經指點後,便開始自編自演一些“説方言土語,道家長理短”的曲藝節目,走八鄉趕四集,為四鄰鄉親們表演。
後來,天生頭腦活絡,聰慧過人的張在起,借鑒柳琴、山東琴書、呂劇、豫劇等多種曲藝精華,加入民間小調和地方戲唱法,獨創了一種新唱法,並命名為沂蒙琴書。
演唱時,張在起手持墜琴,腳踩梆子,以第一人稱方式,頌揚本地的風土人情、新農村建設和黨的好政策,謳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揮了農村文化小能人的作用。近幾年,他被評為“全省鄉村優秀人才”“臨沂市鄉土人才”“沂南縣文化工作先進個人”。
“我的唱腔比較有特點,簡單説,就是‘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一般人很難做到。”張在起説。
張在起自編自演的沂蒙琴書,緊扣時代發展脈搏,反映的是國家和家鄉的變化,像《十九大精神進山莊》《十八大精神指航向》《我的家鄉沂南縣》《遠近聞名的香山村》等等,鄉土氣息濃郁,很接地氣,聽後貼心貼肺,非常受百姓歡迎。張在起一年四季常為四鄰八鄉群眾演出,新味道,新內容,悠揚、悅耳、動聽的琴書,不僅讓當地百姓喜愛,也打動了曲藝專家,經專家推薦,他還登上過央視的大舞臺。
談起沂蒙琴書這個名字的由來,張在起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9年,張在起自編自演的節目《説唱咱們院東頭》,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欄目舉辦的優秀鄉村曲藝節目評選,並榮獲了三等獎。他和其他兩位參賽者,作為獲獎者代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舉辦的頒獎及慰問演出。
節目參加賽前排練時,主持人問他:“你演唱的曲藝叫什麼名字?”
“沒名字,都是我自編自演的。”張在起憨厚地説。
這可急壞了主持人,趕緊請團裏專家想辦法。專家經過商討,説雖然他唱的曲藝沒有名字,但他來自沂蒙山區,就叫沂蒙琴書吧。從那時起,張在起獨創的曲藝有了正式名字,他也成為沂蒙琴書的創始人。
張在起表示,雖然自己年齡大了,但他並不想停下為百姓表演服務的腳步,“農村文化陣地非常重要,我要發揮琴書的特長和優勢,多創作,多説唱,並且要培養傳承人,做一名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踐行者和傳播者。”張在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