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變果山 山村變景區——河北省邢臺縣前南峪綠色蝶變富民強村記
發佈時間:2020-06-16 09:37:43 | 來源:中國農網 | 作者:中國農網 | 責任編輯:姚宇琛夏季的太行山,草木蔥蘢,溪流潺潺。走進河北省邢臺縣西部山區前南峪村,栗子花香透過漫山翠綠撲面襲來,櫻桃紅艷在生態經濟溝裏挂滿枝頭,觀光道路、房前屋後、田間地頭,時而傳來村民、遊客的笑語歡聲。
誰會相信,前南峪曾經到處是望不盡、走不完的荒山禿嶺。村黨委書記郭天林介紹説,通過幾十年的堅持不懈,前南峪人探索太行山片麻岩地區溝域經濟發展途徑,走出了一條由荒變綠、由綠變富、由富變美的“太行山道路”,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2019年,全村林果收入超過2000萬元,林果和旅遊兩方面收入超過1.34億元,全村總收入突破2億元,每人平均收入18600元。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工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前南峪村今天的如花好日子,源自全村幹部群眾年復一年治山披綠、認定目標興村富民的苦幹實幹。
咬定目標治理荒山,成就前南峪之綠
前南峪過去啥樣?郭天林深有感觸:“山坡和尚頭,土地隨水流;有雨就成災,無雨渴死牛。窮啊!”直到1977年,每人平均收入才只有57元。
1963年,7天7夜的暴雨給前南峪村帶來了滅頂之災,山洪過處房屋幾乎一間不剩,340畝農田也被沖走。
怎麼辦?人説靠山吃山,脫貧,先要治荒山。圍繞山場開發做文章,前南峪人的選擇,從彼至今始終如一。
“5年墊地,5年上山植樹,3年興水利,7年治山”,改造山川20年發展規劃,拉開了前南峪村治山增綠的序幕。1964年開始,全村男女老少一起上陣,累計投工126萬人次,動土石方746萬方,總投資7560萬元。期間有4位年輕村民獻出生命,12位村民落下終身殘疾。僅砌造梯田動用的石方,若壘成一道寬一米高兩米的石墻,能把北京上海連結到一起。
“一棵樹就是一聲炮響。前南峪8300畝山場上栽活的樹,每一棵樹的樹坑,幾乎都是靠炸藥崩出來的。”村黨委第一書記郭成志告訴記者。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前南峪的32座山頭、10條大溝、72條支溝8000多畝山場,全部披上了綠裝,林木覆蓋率90.7%,植被覆蓋率94.7%,先後被授予“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中國綠色村莊”、聯合國環境保護“全球五百佳”提名獎。以前南峪村為代表的“材林頭、乾果腰、水果腳”的經濟溝治理模式,被確定為小流域治理國家標準。
圍繞綠色打造産業特色,前南峪林果名震太行
樹多了,山綠了,但如何挖掘經濟潛力,把一條條山溝變成綠色銀行,讓群眾的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是前南峪需要算清的經濟賬。
按照“農業起步、林果致富,以農促工、以工哺農,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思路,前南峪圍繞“資金投入、科技支撐、品種優化、設施配套”四個方面,主動尋題破題,築就致富路。
針對當時板栗樹産量低、品質不高的問題,當時任村黨支部書記的郭成志想方設法請來‘科技財神’王金章進山,大刀闊斧地搞“管理”,第二年平均每棵樹增産超過36斤,全村板栗增收近70萬元。
自此,前南峪村積極與20多家科研單位聯繫,先後引進各類技術專家150多人,林果班、山地規劃和測量班、養殖班、財務會計班等各個專業培訓班,直接辦到百姓家門口,指導村民開展果樹管理、培育和經濟溝建設。
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1984年起前南峪村相繼辦起了工業硅廠、木炭廠、樹脂廠、鋁合金長、海綿鐵廠、金屬鎂廠等12家村辦企業,總産值近億元。自辦廠起,村裏每年拿出全村總收入的18%約60萬元,用於添置農業機械,興辦農田水利設施,購買農用生産資料等,實現了以工補農。
目前,前南峪村共有果樹30萬株,每人平均210株,僅果品一項年每人平均收入就達到11600元。“林材頭、乾果腰、水果腳、米糧川、林果山”的生態模式日臻成熟。
在此基礎上,前南峪村註冊了“前南峪”果品系列品牌,讓農産品加工與生産形成了産業鏈條,蜂蜜、韭菜花、香菇等農特産品也相繼走出小山村,走向大城市。
圍繞果品品牌建設和深加工,前南峪村延伸增收致富鏈條,建起了果品加工廠及冷藏庫,加工真空即食板栗仁、蘋果脆片,有效解決了蘋果、板栗難以長期儲藏的弊端,實現了果品身價倍增。
“有了果品冷藏加工鏈條,以往是一季吃鮮果,現在實現四季有鮮果,常年能加工。”果品公司負責人趙文斌説:“經過深加工的板栗仁每斤效益是鮮果的3倍;加工成蘋果脆片後每斤蘋果效益是鮮果的4倍。目前我們的深加工産品暢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蘋果脆片也成功出口阿聯酋,進入國際市場。”
順勢而為發展生態遊,前南峪生動詮釋強美富
涼拌野菜、漿水豆腐、笨雞蛋、野韭花疙瘩湯、炒饸烙,再加上山區特産酸棗汁,隨著中午到來,爬山遊玩返回的遊客,陸續來到景區內的旅遊餐廳就餐。享受過既豐富又充滿山區農家氣息午餐,遊客又商量下午到採摘園體驗採摘。玩累了,還能在景區賓館住下,享受前南峪的好生態。
依靠生態資源發展旅遊産業,前南峪村的道路越走越順暢。全村每年吸引中外遊客4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6800萬元,門票收入1450萬元,80%的家庭從事農家樂、旅遊觀光、生態採摘等綠色産業,旅遊業前南峪生態發展的又一重要産業支撐。
能不能既要生態産業,又要工業企業利潤?發展路上的又一節點,讓前南峪人陷入沉思。
郭天林坦陳,前南峪村確曾經歷過“徘徊”和“猶豫”。腰包鼓了,可碧水藍天也少了。曾經促使前南峪集體經濟迅速壯大的12家村辦企業中,有化工企業1家、礦産企業4家,高能耗高污染成了制約前南峪生態發展的最大障礙。
面對抉擇,前南峪人清醒地認識到,治山無止境!不能摘掉窮帽子,戴上黑帽子。經濟溝是他們的根,要實現由富變美,必須堅定不移在生態經濟上做文章。他們忍痛砍掉了年純利潤860萬元的村辦污染企業,讓村民遠離廢渣、臭氣、污水、黑煙的污染,依託經濟溝綠色資源和“抗大”紅色資源,培育綠色觀光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生態發展之路。
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升級了經濟溝內基礎設施,引植30多種國內外新品經濟樹種,建設了美國樹莓、歐洲榛子等七大精品園區,修建了玫瑰園、栗樹山莊等觀光園。同時,興建了抗大陳列館。經濟溝變成了天然氧吧和國家4A級景區,成為全國百家農業生態示範點,入選全國百家紅色經典線路。
從荒山到“花果山”,有了好風景,就等於栽下了“搖錢樹”,既能賣鮮果,又能賣風景。如今,到前南峪旅遊的常客不僅來自省內,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的遊客也開始慕名而來,尤其是京津遊客倍增。説起這些,從村幹部到村民,從企業員工到農家樂業主,臉上無不洋溢著喜悅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