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也要卡路裏!”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阮建雲,近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一上來就指出了茶樹施肥的必要性。茶樹的生長髮育不僅需要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還需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水和礦物質營養。一旦缺乏某種礦物質元素,就會出現相應的缺素症狀。“因此,充足的養分供應是茶葉高産優質的物質基礎。我們需要經常施肥,以滿足茶樹對礦物質營養的需要。”阮建雲説。
為施肥設置“卡路裏紅線”
“化肥不是惡魔,對茶葉品質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只在過量施用和不科學使用的情況下才會導致一些問題。”阮建雲指出,茶葉生産一向重視施肥的重要作用,但如果沒有根據茶樹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適時、適量施肥,會導致茶樹早衰、品質下降、土壤退化,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如何讓茶樹吃好、吸收好就顯得非常重要。合理施肥是有效提升茶葉産量及品質的關鍵。
我國茶類豐富、品質要求複雜,採摘標準多樣,茶園立地條件多變,難以直接依據産量水準、土壤條件確定養分用量。作為茶樹營養與養分管理技術團隊的首席研究員,阮建雲帶領團隊成員在充分考慮土壤氮、磷、鉀等主要養分的迴圈特點,茶葉品質形成中碳氮代謝相互關係的重要性,以及茶樹養分吸收需求的特性,制定了合理但不過量的用量限量標準:比如綠茶要求比較高的氨基酸含量,氮肥要適當多一些,讓茶樹有少許氮的奢侈吸收,以便提高氨基酸含量;綠茶名優茶和大宗茶産量水準不一樣,全年的氮肥用量就有所差別。相反,紅茶要求比較高的茶多酚含量,而氮肥過量使用,茶多酚含量會有一定下降,因此紅茶的氮肥用量要低於綠茶的用量。
“磷、鉀肥對茶葉品質影響大,不同茶類對氮磷鉀比例也有一定要求,但是如果磷鉀肥過量施用、氮磷鉀比例失調,會造成茶樹開花、結實過多,對産量和品質産生負作用。”阮建雲道出其中原委,所以要根據茶類特點、土壤養分含量、氮磷鉀比例要求和産量水準,保持適宜的用量。
這一標準在實踐中也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幾年來,阮建雲團隊在浙江、福建、湖北、四川、江蘇等省份茶園進行了示範應用。如在浙江安吉白茶産區,以當地習慣施肥為對照,實施精準養分用量,優化了氮磷鉀用量和比例,施肥養分投入降低了24%,産量增加了12%,養分利用率大幅提升。
為茶樹生長配備“營養套餐”
此外,針對我國茶區範圍大、茶園土壤肥力變化複雜,以及普遍使用等比例複合肥的不利情況,並根據茶樹養分的需求特性。阮建雲團隊還提出了茶樹專用肥基礎配方。“對大部分地區,一般土壤水準的可以維持比較適宜的磷鉀比例。”他還告訴記者,作為參考配方,不同地區和茶類可在這個基礎上適當調整配比。
團隊在全國各地茶園76個試驗點開展了連續2年的試驗。結果顯示,比農民習慣平均減施養分18%,茶葉産量增産13%,平均每畝節本增效400多元,從而證明了該配方的廣譜高效性。此外,通過使用其研發的控釋肥等産品,明顯減少了勞動強度,節省勞動力投入,對解決目前農村勞動力的不足具有很大作用。同時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加了茶農收入,具有明顯的經濟、生態效益。
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機肥化肥配合施用讓“1+1>2”
“有機肥是重要的養分資源,中國有幾千年的有機肥施用歷史。”阮建雲告訴記者,緩釋的有機養分配合高效化肥施用,不僅能在時空上形成完美營養搭配,還可以有效改良土壤結構和微生物種群,往往對茶葉生産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養分有效性、施用便利性、經濟性等角度考慮,綜合各地試驗,有機肥氮的替代比例以25%-50%較合適。”阮建雲説,我們在廣西桂林、廣東清遠、貴州銅仁、雲南普洱、浙江麗水、福建泉州等主要茶區進行的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驗顯示,以有機肥替代化肥氮的30%,能顯著提高茶葉産量,同時降低化學氮肥的使用。
據悉,該團隊在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支援下,聯合全國多家科研單位,整合了茶樹養分綜合管理和化肥減施增效技術,提出多套契合茶類和生産方式的區域技術模式,同時制定行業、地方、團體等標準。實現化肥平均減施33%,茶葉增産1%-12%,平均節本增效420元/畝,養分利用效率和茶葉滋味鮮爽度明顯提升,淋溶損失顯著降低。
“我們把茶樹施肥技術模式的相關要點等製成展示牌放在示範茶園邊上,上面還配有圖片,農民即便路過也可以看,也印成技術手冊、明白紙發放,結合培訓等活動,加快茶園化肥減施增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阮建雲説,所有的成果最終都要回饋給農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