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受疫情影響,國際市場波動頻繁,糧食安全直接影響著後疫情時代的社會穩定和發展。5月21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魯佳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智慧化的發展,不斷創新和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為藏糧于技、藏糧于地,保障糧食安全提供強有力的農業裝備支撐,是這場疫情給我重要的啟示”。
全國政協委員韓魯佳。受訪者供圖
以社會化服務提升農業機械化水準
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提高,我國東北、華北等主要糧食産區,農業集約化和規模化的水準日漸提升,大機械作業普及程度極高。然而,在西部、南部丘陵、多山地區,農業機械化的水準仍舊不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中重要的部分,然而,限于自然環境、土地狀況等,農業機械難以到達的區域,如何實現現代化?韓魯佳表示,“目前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生産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但不同品種作物間、不同農業産業間、不同區域間農業機械化發展還很不平衡、很不充分。棉油糖綜合機械化率低於70%,果菜茶等作物的綜合機械化率不到40%,畜牧業、漁業、農産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綜合機械化率只有35%左右,丘陵山區和平原地區差距巨大。實現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滿足農業裝備産品的有效供給,必須多措並舉,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能力,加強我國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薄弱環節的科技創新,強化農業機械化各級各類人才培養,加快實施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
大型農業機械的作業,往往要求大片平整的土地,韓魯佳説,“‘以小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現實途徑,而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産方式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化功能作用的充分發揮。我們必須立足國情,走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通過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創新實現機械化作業的規模經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準。”
高端農業裝備我們仍有差距
藏糧于技,技術的進步帶來生産力的提升,數十年來,我國農業技術發展迅速,不少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頂尖水準,但也有不少領域,技術水準仍有上升空間。
韓魯佳説,“發達國家新一輪農業機械智慧化、資訊化以及先進製造和設計技術的應用,使其産品逐步佔據了全球農機製造業價值鏈的高端。我們在東北這樣的墾區,可以發現,進口的大型先進農業裝備大量應用。比如大型拖拉機,既馬力足夠、操控穩定,還環保達標,這涉及動力、排放、核心部件以及基礎元器件製造等多方面的工業技術儲備。因製造、工藝、材料與世界一流水準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農機産品可靠性亟待提高”。
實際上,隨著我國工業水準的不斷提升、相應技術的儲備增強,我國農機製造業發展迅速,韓魯佳説,“中小型農機,市場上仍以國內産品為主,大型高端農業裝備的製造,近年來取得了一些明顯的進步,但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積累和發展,才能跟上國際一流水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智慧農業發展速度較快,韓魯佳説,“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當前有很多地方已經在開展智慧農業的試驗示範以佈局未來農業。當然,也要認識到,我國智慧農業剛剛起步,要重視基礎性的科學數據的積累”。
疫情後糧食安全要求更高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國際糧食市場波動頻繁,韓魯佳認為,這場疫情告訴我們,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而在保障糧食安全中,農業機械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疫情發生後,一些國家先後宣佈禁止糧食出口,這也確實引發了關於糧食安全的關注和討論,韓魯佳説,“當前,我們的口糧是安全的,但對養殖業的衝擊令人擔憂,要警惕疫情常態化防控背景下可能形成的新的‘糧食貿易壁壘’。我國大豆的進口依賴度很高,大豆供給如果出現波動,直接影響養殖業的生産成本”。韓魯佳説。
如何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韓魯佳認為,加快促進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不斷提升農業機械化水準,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她説,“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迫切需要農業裝備和農業機械化技術的強有力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去年考察北大荒時指示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慧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産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8〕42號),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均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提出了明確、具體的要求。”
多元方式處理利用農業廢棄物
生産會産生廢料,農業生産同樣如此,不論是禽畜糞便,還是作物秸稈,都是農業廢料。近年來,隨著社會環保水準的提升,人們對生態發展的要求也逐漸提高。韓魯佳從事農業廢料處理與利用多年,她告訴記者,“伴隨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政策趨嚴,食品品質安全要求提高,全社會對於農業廢棄物處理與利用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
農業廢棄物究竟有多少?處置和利用的水準究竟如何?韓魯佳告訴記者,“全國每年産生畜禽養殖糞污38億噸,綜合利用率不到60%;每年産生秸稈近9億噸,未利用的約2億噸;每年使用農膜200多萬噸,當季回收率不足2/3”。
農業廢棄物並非完全無用,它本身也有許多可利用的價值,韓魯佳介紹,“農業廢棄物棄則害,用則利。就地消納、能量迴圈、綜合利用是主線。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深入開展農膜治理,推進秸稈飼料化、肥料化、能源化、材料化、基料化‘五化’綜合利用等均是當前科研、示範、推廣以及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工作。”
不過,農業廢棄物的處理並非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韓魯佳解釋稱,“這些農業廢棄物數量巨大、來源分散、産季集中、組成複雜,具有特殊的複雜性,同時還受其他環境容納等條件的限制。比如禽畜糞污資源化利用,除技術、工藝、設備本身外,還受養殖場周邊土地消納能力的限制。國外農業發達國家,養殖場設計選址,首先要考慮周邊環境的影響以及周邊土地糞污容納率,前端做得好,後端污染治理就相對容易”。
多元化開展中非農業合作
韓魯佳委員多年關注農業、農機和教育,作為全國政協中非友好小組成員,今年她的提案與促進中非農業合作高品質發展有關。
韓魯佳介紹,農業是中非合作的傳統領域。60年來,我國對非農業援助不斷擴大,在援建農業技術項目、加強農業發展能力建設、對外派遣農業專家、開展人力資源培訓和建設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等方面均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服務國家外交戰略大局、推動非洲國家農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中非農業合作實踐還面臨諸如項目碎片化、可持續不足等突出問題,直接影響了中非合作項目的效益、影響力。”韓魯佳説。她建議,“要強化頂層設計,將制定中非農業合作中長期戰略規劃放在優先位置,精準指導中非農業現代化合作的高品質發展;建立《中國-非洲農業合作》綠皮書制度,營造良好的國內外發展環境;要加強對非國別研究,為中非農業合作提供基礎支撐;要實施強政府、強市場“雙強”策略,採用政府主導援助與市場驅動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合力推進中非農業合作項目見實效。變單一技術輸出為技術、政策與發展經驗多元化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