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農業中國 > 三農人物

我家有個合作社:“8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記

發佈時間:2020-06-04 15:46:10

姚力在觀察獼猴桃花蕾長勢。本報記者原韜雄攝

入夏,陜西省周至縣的獼猴桃林滿目蔥蘢。

周至,被譽為“中國獼猴桃之鄉”,年産獼猴桃鮮果53萬噸,全國1/4的獼猴桃都産自這裡。

這幾天,“85後”的獼猴桃合作社負責人姚力愈加閒不下來。姚力在忙兩件事,頭一件,與一家公司討論今年動態大帳氣調貯藏保鮮計劃;第二件,與常州一位老闆簽下了100萬斤即食獼猴桃的大訂單。“這兩件對今年我們的産業發展都是大事。”姚力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靠著一顆綠桃闖市場,回鄉創業的姚力已經幹了4年。

轉行

2012年,姚力即將大學畢業。“你回來,咱爺倆一起幹!”父親姚宗祥想讓他子承父業。

跟獼猴桃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姚宗祥,是“摸爬滾打”出來的土專家,當時已是周至縣獼猴桃貯藏協會會長,還管理著司竹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好不容易出村上了大學,不在大城市闖闖就回村?”小姚不假思索就拒絕了父親,選擇留在西安,幹起了機械設備銷售的工作。

小姚的選擇,老姚理解。但同時,老姚又做了一件事,他把合作社改了個名,叫“姚力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用我的名字命名?”曾經對獼猴桃不怎麼關心的姚力,突然有了壓力,同時也開始關注起合作社來。往後幾年回家,只要朋友親戚聊起獼猴桃,姚力都願意湊上去聽一聽。

有次,姚力在家,聽到老姚跟親戚聊天:“獼猴桃賣得好不好,一向得看行情。行情好就掙,不好就賠。”姚力忍不住插了話,“咱縣種桃也30多年了,這種狀況沒變過?”

“咋變?你沒搞過農業,不懂!”

小姚不服氣,爭辯説:“我看紐西蘭的獼猴桃就很好賣。”

老姚一笑:“這紐西蘭的金果獼猴桃,是即食水果,不用催熟,剝開就能吃,10塊錢一顆,能頂咱這一斤桃兒了。別看獼猴桃小,學問可大了。它是漿果,容易壞,貨架期短,所以要延長獼猴桃的貯藏時間,要用到倉儲技術。但是,怎麼保存更是學問,咱們想著怎麼把桃子存硬,這樣賣的時間長;而紐西蘭卻想著怎麼把桃子存軟,讓高端人群即買即食。”

老姚像老師一樣一氣兒説下來,小姚邊聽邊感嘆:“原來獼猴桃學問大啊。”

老姚抓住機會,將了小姚一軍:“那當然!你有知識,肯動腦子,要是能幫我,咱家的桃子不會比紐西蘭的差!”

“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搞動員,行吧,我回來!”話音未落,那邊老姚笑了。

轉型

老姚本以為,回了家的姚力就能踏踏實實學種桃了。沒想到,姚力剛安頓下來就提出,要去外面“逛一逛”。

原來,小姚結合自己的專業經驗,已經對獼猴桃産業做了一番分析。他跟老姚説,“傳統的獼猴桃銷售方式,就是果農種、果商收,生産端和銷售端‘不通氣’,風險難以把控。要把獼猴桃賣好,不能只是種好、存好。埋頭種桃,還得抬頭看市場。”

得到老姚支援,小姚開始四處進行市場調研。他走進零售店,問顧客們的喜好;走進水果批發市場,聽果商們的需求……

“獼猴桃熟得正好才好吃,可超市和水果攤的獼猴桃,免不了被顧客捏來捏去,品相不好不説,價格也賣不上去。”姚力説,“我爸説的沒錯,要面向高端市場,發展即食獼猴桃。”

怎麼發展?姚力想起學校裏學的知識:訂單農業——先跟客戶談好需求量,再指導農戶生産符合標準的果品,不僅果品品質有保障、賣價更高,還有穩定的銷售渠道。

一番交流,老姚對小姚刮目相看:“好小子!見過世面!”

一個懂種植,一個會管理,老姚小姚配合不錯。在生産端,逐個環節對果農進行統一指導;在收購中,高於市場價10%左右的價格進行收購;在貯藏上,實施科學的庫存管理。當年初試水,30畝、9萬斤的即食獼猴桃銷售一空。

去年逢上連陰雨,獼猴桃價格走低。有人提議,把收購價降一點,甚至有果農願意主動降價。小姚一評估,這點差價自家能承擔,於是建議老姚不降價,“合同就是合同,信譽是基礎,不能虧果農!”

一個果商知道了這件事,感慨道:“保農戶就是保産業,只要他們肯跟著你一直種下去,這條産業鏈就穩得住!”

如今,前來跟老姚小姚做訂單農業的果農絡繹不絕。姚力説,“從2016年的30畝9萬斤,到今年的1620畝500萬斤,我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了型。”

轉變

“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

“你試試?”

“你這個品種的獼猴桃,哪條都不可能做到!你在吹牛。”

“留兩箱,你嘗嘗!”

這段對話,發生在小姚跟一個福建水果商之間。小姚説,自家的獼猴桃“可即食,貨架期可達10至15天,春節也有貨”。聽了這3點,這位買家連説了3個“不可能”。

然而,沒過3天,姚力就接到了這位商人的電話,“訂貨!”

小姚的底氣,來自動態大帳氣調貯藏保鮮技術。這是老姚和小姚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開展合作的新技術,可以改善獼猴桃的食用品質。

獼猴桃在成熟到衰老的過程中,果實對氣體成分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的,這項技術就是在傳統氣調的基礎上,在不同的貯藏時期,動態控制氣體指標,從而有效延緩果實代謝過程,保持食用品質。福建水果商品嘗的品種,正是來自這個技術的培育。

“去年試了30萬斤,拿到了核心數據。今年正打算申請專利呢。”姚力信心滿滿,如今果農也要學會“轉身”,成為“科技咖”。

為了提升管理效率,在姚力的倡導下,合作社還引進了智慧農業AI種植系統,簽約農戶的資訊被納入雲管理,農戶可以實時接收每個生産時期的農藝操作指令。

“有了這些技術護航,咱們合作社果農們的收入就更有保障了。”姚力説。(記者原韜雄)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王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