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法國電影,影迷們能報出大串的經典:《最後一班地鐵》、《芳芳》、《印度支那》、《紅白藍》等,還有近期在法國大熱的、和等。4月10日至21日,法國電影展映的華貴大幕再次在中國拉開。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舉辦的映,分別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漢4地舉行,其間將放映包括故事片、紀錄片、動畫片等不同類型的10部最新長片及12部精彩短片。
散發著濃郁左岸風情的法國電影讓人沉醉,但儘管如此,也並不是所有法國電影的粉絲都能明白法國電影的過往和內涵,明白法國電影對世界電影的意義,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講師劉譽和中央戲劇學院電影係副教授饒暉,他們的訪談為法國電影描畫出一幅斑斕的畫卷,從中我們可以提煉出法國電影的幾大關鍵詞。
關鍵詞1 新浪潮,一場覆蓋全世界的運動
説到法國電影,沒有人能夠繞開法國的新浪潮,這場發生於1959年至1962年間的電影運動,被眾多的電影人推崇備至,也幾乎被所有的電影學者研討。那麼,這場已經過去四十多年的電影風潮,對今天的法國電影有什麼影響呢?
張獻民曾在法國巴黎學習電影,是中國獨立電影的推手之一,遺憾的是他説話方式異常的簡短,一個問題他通常是一言以蔽之。談到新浪潮對法國電影的影響,他表示,很大,“創作者仍在創作,而後來者在模倣他們的創作方式。”
劉譽則詳細地講述了新浪潮作為電影史上的一個分界點的意義。因為自電影誕生到新浪潮前,電影秉承的是一種傳統的、保守主義的觀念,直到新浪潮,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現代電影的開端,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當然新浪潮也不是空穴來風,在此之前,許多電影人也有過各種嘗試,這些嘗試包括德國的實驗主義電影、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電影、達達主義電影,而幾乎所有的嘗試都在試圖給電影找一種自我的定位和一種結構敘事的方法。經過這些嘗試後,電影逐漸形成了一種傳統的類似于早期的製作觀念和手段,比如類型化的敘事。也就是説,在新浪潮探索前,法國電影也是很類型化的,只不過沒有美國突出罷了。
並且,新浪潮給後衰弱的法國電影工業注射了一劑強心針,使低成本的獨立電影的發展有了可能。從技術角度上説,新浪潮形成了一種和以前比較類型化的法國電影不同的電影形式,為法國電影打開了視野,拉近了電影和現實的距離,也就是説,身邊的平常事情、寫實的環境都可以拍成電影,“但它又不同於完全照搬生活的記錄片式的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而是用自己的形式和表現手法,用超乎傳統電影的表現手段,把這些平常的生活表現出來,這也是他們受到世界電影人推崇的原因。”
談到新浪潮對今天法國電影的影響,饒暉表示,法國電影現在的情況很駁雜,但在藝術電影層面,新浪潮的影響還是很深的。首先,新浪潮涌現的一些導演,像戈達爾、侯麥、克羅德-米勒、泰希勒、勒魯什、路易-……雖然年歲已高,可依然還在拍電影;第二,今天法國一些很重要的導演,像弗朗索瓦-奧桑、克萊爾-德尼、奧利維耶-阿薩亞斯、布魯諾-杜蒙都是受新浪潮影響很深的,尤其是克萊爾-德尼,曾經是雅克-裏維特的導演助理;第三,新浪潮的話語旗幟《電影手冊》雜誌,依然作為電影形態的一個權威陣地,在敏銳地捕捉、引領藝術電影的方向;第四,從電影形態與製作方式來説,現在法國藝術電影與新浪潮已經完全不一樣,但有兩個方向是受新浪潮啟發並堅持下來的:一是,電影風格與電影語言的不斷創新;二是,在情感深度與人生經驗方面,導演堅持個人表達的特定性。(本報記者 嚴葭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