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魯爾區轉型有道

中國網 | 時間: 2010-06-02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位於德國北威州中部的魯爾區曾經是、現在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區,面積4970平方公里,人口550萬。它同時也是全歐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它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區蜿蜒穿過而得名。

本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由於石油和核能運用所帶來的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使得煤炭的需求量下降;馬克升值、歐共體內鋼鐵生産的配額限制等原因,使德國鋼鐵生産不得不向歐洲以外的子公司轉移,鋼鐵業也開始走向衰落。伴隨著主導産業的衰退而出現的就業崗位銳減等經濟和社會問題,使魯爾區陷入了結構性危機之中。面對危機,德國政府審時度勢,自20世紀60年代末著手開展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轉型工作。德國政府不僅前瞻性地制訂了多個調整産業結構的指導方案,而且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並設立了地區發展委員會等專門機構,充分發揮政府機構、工會、各行業協會的不同作用,群策群力,積極推動魯爾區的産業結構調整工作。

30多年的産業結構調整,使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有的200多座煤礦減至今天的15座,煤礦工人從62萬減少到5.3萬;鋼鐵廠從26個減少到4個,從業人員也從35萬下降至7.5萬,而服務業和其他新興産業卻蓬勃發展,取代煤鋼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其中服務業就吸引了該地區64%的從業人員,總人數高達95萬。

林立的煙囪,廢棄的井架和高爐,經過多年的整治,也已陸續變成了農田、綠地、商業區、住宅區、展覽館等,並以其優惠的政策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吸引了國內外的大量投資。

為了詳細了解魯爾區經濟結構轉型的思路及其成功的做法,記者近日採訪了德國北威州經濟部的有關人士。歸納起來,魯爾區的經濟結構轉型在不同的階段大體上採取了以下三個步驟:

清理改造傳統産業 初步完善基礎設施

1968年,北威州政府出臺了第一個産業結構調整方案“魯爾發展綱要”。該計劃重點採取了對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將採煤業集中到營利多和機械化水準高的大礦井、調整企業的産品結構,提高産品技術含量等措施來拯救老企業,類似于我國的“關、停、並、轉”。

儘管由於成本過高,德國煤炭、鋼鐵業日漸缺乏競爭力和生存能力,但德國政府並沒有因此而將它們放棄,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這一方面是出於自身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戰略考慮,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減少失業壓力。

以煤炭行業為例,德國政府制訂的優惠政策主要有:(1)價格補貼。這是煤炭政策的核心部分。1996至1998年,聯邦政府給予主營煤炭業的魯爾集團的補貼分別為104億、97億和85億馬克;(2)稅收優惠。對煤炭公司所得稅予以退還、豁免或扣除,還允許煤炭企業加速折舊,促進生産合理化;(3)投資補貼。對煤礦生産合理化、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安排轉崗人員等提供多種補助;(4)政府收購。為保障煤炭供應,政府收購一定數量的煤炭作為儲備。此外,政府還提供貸款,建立“國家煤炭儲備”,支援煤炭工業的生産和銷售;(5)礦工補貼。主要是退休金補貼;(6)限制進口;(7)環保資助。為治理礦區環境提供資助,一般由州政府負擔1/3,聯邦政府負擔2/3;(8)研究與發展補助。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煤炭行業一方面千方百計地進行生産,並通過國內生産,研發居於世界領先水準的煤炭生産技術和設備,保持技術和設備輸出的優勢,另一方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此外,各級政府還通過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等措施,為魯爾區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通過“造地復田”、“復墾綠地”以及綜合利用等方式,魯爾區許多報廢的礦井得到了重新修整,大都成為傳統教育或培訓實習的基地。環保如今已成為魯爾區的六大支柱産業之一。

吸引資金和技術 大力扶持新興産業

1979年,聯邦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及工業協會、工會等有關方面聯合製訂的“魯爾行動計劃”在繼續加大前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努力的同時,有意識地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資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産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導權。為優化投資結構,北威州規定,凡是生物技術等新興産業的企業在當地落戶,將給予大型企業投資者28%,小型企業投資者18%的經濟補貼。因此,雖然與歐洲其他國家相比,德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但2000年,德國已擁有330家左右的生物技術企業,其中1/3落戶在北威州。

聯邦政府也特別重視創新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對於生物技術、資訊和環保技術以及科技型企業予以政策上的支援。1972年至1980年先後為3.5萬個新投資項目提供了890億馬克的經濟補貼,創造了66萬個工作崗位。

優惠的政策,加上強有力的扶持措施,使得資訊、電信生物技術等“新經濟”工業在魯爾區的發展速度遠遠領先於德國其他地區。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北威州從事數據處理、軟體及資訊服務的企業就超過11萬家,電信公司380多家,其中的絕大多數位於魯爾區內。

德國中小企業眾多,被稱為德國經濟的脊梁。魯爾區在産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扶持那些有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不斷加大對中小企業科研和開發的支援力度。政府制定了鼓勵向中小科技企業進行風險投資的計劃以及聯合研究和創新網路計劃,促進和加強中小企業與科研機構的合作。中小企業憑藉自身較強的應變能力,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為安置魯爾區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員做出了貢獻。

因地制宜實現産業結構的多樣化

為充分調動有關各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德國政府1989年制訂了“礦冶地區未來動議”。近年來又著手實施“歐盟與北威州聯合計劃”,其特點是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在不同地區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産業結構的多樣化。例如:多特蒙德依託眾多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大力發展軟體業;杜伊斯堡發揮其港口優勢,成為貿易中心,並建立了“內出船運博物館”;埃森市則憑藉其廣闊的森林和湖泊,成為當地的休閒和服務中心。埃森市的“魯爾文化基金會”收藏了魯爾區工業發展史圖片資料48萬張,每年可吸引近500萬的遊客前來參觀。此外,當地民眾還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性,將廢棄的廠井和煉鋼廠改造成博物館,將廢棄的煤渣山改造成室內滑雪場,甚至還利用廢棄的煤氣罐、礦井等開發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旅遊路線。

北威州經濟部人士最後表示,在政府和社會方方面面政策、資金和技術等的扶持下,經過30多年的努力,魯爾區目前已從“煉鋼中心”逐步變成了一個煉鋼等傳統産業與資訊技術、生物技術等“新經濟”産業相結合、多種行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區,産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這一進程還遠未結束。進一步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仍然是該地區今後所面臨的主要挑戰。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