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教育與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中國網 | 時間: 2009-06-2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在事業與家庭兩者間做出選擇,幾乎是每位大使夫人面臨的問題。而丹麥駐華大使夫人畢姬塔在做好妻子、母親和女兒的角色的同時,在處理事業和家庭兩者關係時遊刃有餘。有過多年教育工作經歷的畢姬塔,2009年6月26日丹麥駐華大使夫人畢姬塔接受中國訪談專訪,暢談她的個人經歷和事業家庭的平衡秘訣。進入訪談>>>

 

    中國網:丹麥在歷史上誕生了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是否得益於丹麥成功的教育模式?您覺得中西方教育領域有沒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畢姬塔我覺得丹麥的教育體系綜合了很多方面,我們的教育體系是150多年前就開始設計的。我們的宗旨是讓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有機會上學,農民的孩子可以和律師或醫生的孩子一樣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因為丹麥是一個平等主義的國家,社會比較低層的孩子也有受教育機會。現在依然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充分的利用了這個機會。

    關於諾貝爾獎獲得者比較多的原因,我想丹麥在傳統上,關於醫學、化學方面進行專業領域的研究比較深入,有很多丹麥學者在國際醫學雜誌上發表過論文。可能你也知道,核物理學家玻爾也是丹麥人,他開創了核物理研究領域,所以這也是丹麥一個比較重要的領域。我知道丹麥真正能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更多,據我所知,有的學者決定不領取諾貝爾獎。所以我覺得我們的教育成功之處一個是基礎教育,覆蓋了每一個人,但是專業教育,像醫學、物理學等各方面也進行的比較好,這是綜合性的教育體系。

    另外還有一點,國際合作也是很重要的。文學沒有國際合作,但是像這些丹麥的諾貝爾獲獎者,很多人都是和其他國家的學者有非常深入的合作與交流,這對於獲得諾貝爾獎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因,我覺得東西方在學習方法借鑒方面,西方不只是只有一個國家,像歐洲也分為北歐、南歐,但是丹麥比較講究創新。比如學習時,我們不是很看重是否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是希望學生給出很多答案,大家一起進行討論。我們關注的是如何解決問題,而不只是把東西記下來。

    但是我知道,在東方,可能學習更側重於記憶方面,比如學習單詞。所以當中國學生去丹麥留學的時候,可以學習很多新的學習方法。丹麥人到中國來的時候,可能也會學習很多新的學習方法。我認為要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一個是創新,另外一個就是學習傳統知識。比如你學中文不能總是等著明天學,這樣你永遠也讀不了中文書,有些還是需要通過記憶的方式來學習。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