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 |
中國網 | 時間: 2010-07-27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
|
新華網北京4月20日電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華北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張家口、承德以南廣大地區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譽之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挺進華北抗日前線。9月25日,首戰平型關,殲敵近千人,取得了抗戰開始後的第一個勝利。10月,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一一五師主力由五台山南下晉西南,開始創建晉西南根據地。第一一五一部及軍政幹部共約3000余人,在政委聶榮臻率領下留駐五台山地區,著手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他們在五台山地區建立戰地動員委員會和抗日救國會等半政權性質的組織,廣泛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擴大隊伍,開展遊擊戰爭,收復敵佔城鎮,很快在平綏、正太、同蒲、平漢路之間的晉察冀邊區形成了敵後抗日根據地。11月7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以阜平、五台為中心的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四個軍分區。11月下旬,日軍調集2萬餘人分八路對根據地進行圍攻。八路軍採取遊擊戰和集中主力殲敵的作戰方針,殲敵1000余人,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粉碎了敵人的圍攻,鞏固了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展到30多個縣。 1938年1月10日,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河北阜平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共産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寺廟的和尚、喇嘛等140余人,代表著邊區30余縣的廣大民眾。會議經過民主選舉,成立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這是共産黨領導的第一個敵後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它頒布實施的各項政策法令,穩定了社會秩序,根本改變了國民黨軍隊敗退和政權垮臺後出現的混亂局面,使敵後抗戰力量得到迅速發展。 與此同時,冀中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也得到迅速發展。1937年10月,共産黨員呂正操率國民黨東北軍第五十三軍第六九一團在河北晉縣誓師抗日,部隊改編為人民自衛軍。1938年4月,人民自衛軍與河北遊擊軍配合,粉碎了日軍對冀中的第一次“掃蕩”,奠定了擴大和鞏固冀中抗日武裝及根據地的基矗同年5月,冀中省委成立,黃敬為書記。同時,人民自衛軍與河北省遊擊軍合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並成立冀中軍區,呂正操任司令員,王平任政治委員,下轄4個軍分區。同時成立冀中區統一的政權領導機關——冀中區政治主任公署,呂正操任主任。冀中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共中央已注意到冀東戰略地位的重要。1938年2月,毛澤東指示:紅軍可出動一部于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遊擊戰爭。隨後,晉察冀軍區派第一軍分區鄧華支隊向北平以西地區發展遊擊戰爭,建立抗日政權。5月,晉西北的八路軍宋時輪支隊和鄧華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宋時輪為司令員,鄧華為政治委員。6月,第四縱隊向冀東挺進,策應、配合了冀東20余縣20余萬人的武裝起義,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開闢奠定了基矗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成立,彭真任書記。不久,彭真奉調延安,由聶榮臻任書記。分局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全面領導邊區的黨、政、軍和群眾工作。 到1938年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共轄70余縣,擁有居民1200萬,武裝力量約10萬。晉察冀分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晉察冀軍區統一領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各個地區、各方面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