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國有股減持 鼓勵國退民進

中國網 | 時間: 2009-12-14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夏斌:我們現在這一輪經濟刺激計劃當中,媒體上説國進民退的問題。我在7月份和總理説,能不能國家一些大的項目,只要是賺錢的,只要是盈利的,政府能不能不與民爭利。儘量不要發債,有些地方政府發債,還有風險。能否通過各種各樣的金融創新,讓老百姓來投資。

現在有關部門對民營資本和老百姓的資本能不能進入,有各種制度限制,我們要好好梳理一下,那些影響老百姓依法投資的制度都要改掉。

我曾經在人民銀行工作,其中一個工作是管非法集資。對於這些問題,第一,中國的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機構,我們曾經有過教訓,監管部門要吸取教訓,但不能説被蛇曾咬了,就不再幹了,而是應該加強和完善監管。

第二,有的老百姓資金很少,要金融創新,比如説能不能搞基金,能不能在信託方面搞一些信託産品,通過這些機制聚少成多,以機構投資者的身份出面,投資某一個大項目,建設收費公路?我認為都可以幹。

當然會有一些監管風險問題,所以監管部門要更好的仔細研究。金融改革簡單的照辦西方是不行的。我們前一陣子已經把上市公司增發的10%要劃撥社保資金,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我認為在進一步擴張消費的問題上,在提高消費者的收入水準的問題上,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我曾經提出,不僅要算我們財政部的收入,我們要算國家資産負債表的帳。我們有這麼多的國營企業,不要説幾大銀行,幾大保險機構。就我們國有企業有多少?凈資産有17萬億元,每個老百姓分可以是1.29萬元。所以我説現在能不能除了上市的國有股份外,非上市的國有股份也應該資本分紅,地方國企業也應該資本分紅,就是賺了錢的都要分紅。分紅資金統一給財政部,各級財政預算專門用於擴張消費,不搞投資。你現在不分,他拿了錢就搞投資。所以今年國企“地王”現象都出現了,因為他沒有地方花錢。

另外對政府持有的國企股份要逐步的減持。第一,對於股市壓力問題,我建議是慢慢的有計劃的減持。我知道一下子減持,股市有壓力,可以慢慢減持,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

第二,作為國家,在一定時期,哪些行業需要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可以有一個規劃。除了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之外的股份都可以賣掉。換了錢以後給財政,補居民消費。

第三,這麼一搞是不是投資率就下來了?是分光吃光?我説不會。國有企業,國有政府的股份讓出來給民營進去,社會投資率沒變,無非是股份的持有人身份變了。而且我讓出來股份,錢給財政,給老百姓刺激消費,消費慢慢擴大,反過來又刺激投資,國民經濟慢慢趨於良性迴圈。所以這是好事。

第四,我認為中國也到了這個時候,中國年底快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管怎麼説我們已經進入了大經濟體的前沿,外匯儲備又這麼多。小平同志曾經講過,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了今天,大家都非常富裕不太可能,但是我們已經具備了初步條件,也有可能,作為政府有必要可以做點事。比如對弱勢群體、低收入群體,想盡辦法讓他們享受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成績的果實。

政府持有股的減持,國有股的劃撥繼續做,政府股份逐步減持。減持的範圍要大,中央企業、地方企業都可以減。企業發展是可以的,可以在社會上融資,這樣老百姓有資本性收入提高的機會。從根本來講,必須提高資本性收入的來源。當然,醫療、社保、教育,這些問題政府都要解決,我認為政府最近幾年做得很好,但是當年財政資金畢竟有限。

比如金融企業的國有股分紅,現在是分到中央匯金公司,他們拿著錢又去搞投資。如果國有股分紅直接分到財政部,財政部就放到財政預算內用於消費。對於國有企業分紅也是一樣,原來不分紅,賺了錢又去搞投資,沒好項目投,看到房價漲,就去造房子,買土地,一下子全國各地出現那麼多地王,全是國企。

主持人:這塊市場民間基金都可以進入,地産行業、金融行業都可以。實際上您講的有些可以展開,比如剛才我們講到的民營資本的進入,還有放開政策,鼓勵這些領域的創業。

夏斌:這裡有很多東西需要研究,需要一條條梳理。看看老百姓想投資的,除了特殊的、保密的、重大的行業與企業一般不讓民間投資外,都可以讓民間投資。為了控制這個行業,我們可以在戰略上相對控股或絕對控股就行了。這裡有很大的餘地可挖,而且危機剛剛爆發時,我認為這是壞事,同時也是好事,只要我們政策對位,過五年、八年,中國可能會逼出一個大國的消費市場來。



關於中國訪談

  智慧的對話,思想的交鋒。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名人、國際友人做客中國訪談,解讀政策法規,闡釋新聞熱點,講述世界風雲,傾訴人生故事。秉承權威、人文、開放、深入的原則,為網友展現不同人生的精彩歷程。
中國網地址:
中國北京海澱區西三環北路89號中國外文大廈B座
郵編:100089

訪談熱線

如果您想做客中國訪談,嘉賓請聯繫:
電話: 010-88828267 010-88828056
傳真: 010-88828105
如果您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繫我們:
E-mail:duomeiti@china.org.cn
網友可進入論壇直接參與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