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2017中國經濟品質提升,老百姓獲得感增強

本期嘉賓

時間:2018年1月19日 嘉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 徐洪才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國家統計局1月18日發佈了2017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整體形勢好于預期。如何解讀2017年中國經濟的成績單?這些數據釋放了哪些信號?我們又將如何期待今年中國經濟的表現?本期《中國訪談》特別邀請到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為您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欄目專訪。楊楠/攝影

    

        中國網:徐教授您好,歡迎您做客《中國訪談》。

        徐洪才:你好,大家好!


        中國網:國家統計局18日公佈,2017全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總量為827122億元,首次登上80萬億元的門檻。GDP同比增長6.9%,增速較2016年提高0.2個百分點,這也是自2011年經濟增速下行以來的首次回升。您如何評價2017年中國經濟運作的總體情況?

        徐洪才:毫無疑問,2017年的經濟表現確實是好于預期,是穩中向好的。在2016年底的時候,大家還有點擔憂——我們的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未來的走勢是一個“L型”,但是這個“L型”一豎再一橫的這個拐點在哪,大家心裏沒有底。實際上,在2016年四季度的時候就已經出現溫和的反彈了。2016年雖然全年經濟增長6.7%,但是四季度是增長6.8%。到了2017年上半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復蘇,中國經濟表現非常好,一季度、二季度6.9%,三季度、四季度6.8%,全年平均下來6.9%,高於2016年0.2個百分點,顯然有點喜出望外。因為有了這個基礎以後,我們未來三年日子好過了,咱們到2020年實現“兩個翻一番”的戰略目標看來底氣更足了。另外,我們注意到經濟品質、效益這些指標都在改善,都在上升,經濟結構在優化,還有包括潛在的一些金融風險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所以總體來看,大家感覺到經濟的品質上升了,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所以對2017年整體經濟評價,有人説要打一個滿分,我也是這個觀點。


        中國網: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了,包括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寧吉喆局長多次提到“好于預期”這個詞,可見大家對2017年經濟增長還是比較肯定的。除了GDP總量和GDP增長速度之外,本次公佈的經濟數據還有哪些亮點?

        徐洪才:剛才我也提到了,首先就是就業的指標。最近幾年,李克強總理很關心就業,因為就業的上升就意味著老百姓收入的增加有保證,而收入穩步上升就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是有基礎的。所以,過去幾年大家看到,我們連續幾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1300萬,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另外一個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基本上和經濟增長保持同步。過去幾年,我們總體上城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高於GDP0.2到0.3個百分點,但是2017年更多一點,2017年經濟增長6.9%,但是收入增加是7.3%。


        中國網:老百姓日子越來越好了。

        徐洪才:老百姓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另外物價穩定,金融體系也保持穩定,因此老百姓感覺經濟品質確確實實是提升了。


        中國網:是不是這些也代表我們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了?

        徐洪才:在這個過程當中新常態的特點更加明顯了。總體來看,這個速度肯定還要往下走一走的,因為去年有一個特殊情況,世界經濟的穩步復蘇拉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強勁反彈,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概是0.2到0.3個百分點。相比于2016年的情況——當時是貿易負增長,拉動經濟的貢獻大概是負的0.4個百分點,所以雖然看到我們的投資下滑了0.9個百分點,但是我們的經濟增長還是整體上高於2016年0.2個百分點。所以大家感覺到,經濟新常態這個特點更明顯了,未來走勢還要緩慢地往下走,但是品質、效益提升了,這是一個硬指標。


        中國網:中國經濟實現“穩中向好、好于預期”,除了剛才您説的對外貿易的因素之外,還有哪些主要的內部和外部的原因呢?

        徐洪才:當然,內部原因是主要的,主要是我們過去幾年聚焦于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在“三去一降一補”這些領域裏面,我們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因此在培育新動能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高科技現代服務業、裝備製造業,還有一些所謂新經濟,比如説共用經濟、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等等,這些領域創造的增加值高於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去年一年表現也不錯,相對於2016年也上漲了0.6個百分點,反映了我們工業企業的效益在上升,但是高科技這些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明顯一些。與此同時,這些領域代表了未來的發展方向,所以吸引的資金、投入的資金增長速度也是高於全國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速度的平均水準,這反映出動能的轉換效果已經初步顯現了。

        另外,我們在防風險、化解風險等領域也是卓有成效的,為經濟的平穩運作奠定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比如一些一線城市的房地産泡沫風險,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一些潛在風險,還有外部衝擊的風險等等,這個後面我們再展開討論,這些潛在風險的化解也為實體經濟的平穩健康運作保駕護航。 


        中國網:去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化,我們看到全國工業産能的利用率為77%,也創下5年的新高。從相關數據上來看,“三去一降一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這又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徐洪才:具體而言就是落後産能的退出,僵屍企業的退出,本身就體現了優勝劣汰的機制。與此同時,大家感覺到像煤炭、鋼鐵,還有落後的産能規模降下去以後,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了變化,從短期看也拉動了相關工業基礎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揚。這個上揚的信號一起作用,就引導了現有的一些先進産能企業,比如開工率提升、産能利用率提升。因此大家注意到,我們在2017年,雖然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下滑了0.9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只有7.2%,創下了歷史新低,相對於2016年顯然是不給力的,但是我們的經濟增長反而高於2016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産能利用率的提升,就是挖掘了內涵,挖掘了潛力,這個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對傳統産業的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其實它也挖掘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再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裏面的“降成本”,讓企業能夠輕裝上陣。比如我們在自貿區實行的一些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簡政放權的這些改革措施,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也降低了市場的制度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企業的稅負都是明顯下降的,因此企業的競爭力有所改善。我們感覺到,雖然從需求側來看,相對有點回落,這也是必然的趨勢,但是經濟增長還是保持一個穩健的、向好的發展趨勢。


        中國網:可以説這也是為實體經濟中的製造業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利好的信號了?

        徐洪才:那是一定的,因為製造業轉型升級是核心,我們未來的發展還是要靠實體經濟的振興。而高科技戰略性新興産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這是代表了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這方面我們是不遺餘力推進的。我們在穩步推進《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在這方面我們下了很大的力氣。因此像智慧製造,還有一些比較高精尖的領域,我們現在也取得了國際領先的水準,在這方面是有口皆碑的,拉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所以,大家看到高科技(産業),技術進步、創新驅動進一步顯現,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上升。


        中國網:另一個老百姓比較關注的話題就是房地産行業。2017年全國各地陸續推出一些房地産的政策,比如差異化的供地政策、租賃住房、共有産權房等等。12月末,全國商品房的待售面積比上年年末下降了15.3%。您如何評價去年房地産市場的整體表現呢?

        徐洪才:因為前幾年我們房地産市場總體上看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所謂一線城市、熱點城市房價過高,投機過熱;另一個就是四線城市,一些相對邊遠地區的三四線城市庫存過多,就是“冰火兩重天”。這種分化的走勢顯然不是健康的表現,我們有必要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調控,差異化的調整,應該説在2017年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一方面,大家看得見摸得著的,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還有一些新一線城市整個房價波瀾不驚,整個市場恢復平靜、恢復理性,特別是房地産的投資現在大體上恢復理性了,在7%到8%之間,相對於過去有時候達到15%,甚至20%以上的快速增長,那顯然現在這種增長速度是合理的,是跟經濟增長保持相對同步的。

        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落後地區,我們通過增加公共産品的供給,比如醫療、衛生、教育等這些方面的投入,增加它的吸引力,推動新興城鎮化、産城融合,特別是要推動産業的發展,因此,就增加了就業,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也保證了房地産市場、城鎮化進程和産業經濟發展同步,也消化了一批庫存。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我們有一些政策性的措施,主動消化了一些庫存,比如通過保障房,我們通過政策的創新,票據化而不是新增加更多的供給,通過消化現有的商品房等政策措施,也消化了一些問題。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家感覺房地産市場整體表現是相對平穩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建立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就是剛才您所講到的,這也是在經濟工作會議當中、十九大報告當中著重強調的,就是未來我們要增加這種多渠道的供給機制,整個市場的供求關係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所以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發展我覺得肯定是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解讀2017年中國宏觀經濟數據。楊楠/攝影

    

        中國網:數據顯示2017年居民收入增長加快,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300萬,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您如何解讀這些民生指標的變化?

        徐洪才:首先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增加是領先於GDP增長速度的。這種狀況其實在若干年以前是不曾有過的。以前曾經是財政收入、稅收的增加是最快的,其次是GDP,城鄉居民的收入要比經濟增長略微低一點。最近幾年的情況,尤其十八大以來的情況趨於合理了,就是經濟增長,老百姓收入的增加基本保持同步,這主要是得益於政策的調整。比如,我們通過産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服務業,鼓勵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創新創業活動,因此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在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方面、教育方面,過去我們也是不遺餘力,特別是下崗職工再就業、精準脫貧等等這些方面解決普惠發展,解決我們過去兩極分化的問題,這方面政策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老百姓感覺實實在在的收入增加了,購買力上升了,幸福感、獲得感增加了。

        與此同時,物價水準是相對穩定的,去年還相對於2016年下降了0.4個百分點。這裡面主要原因是什麼?一個就是我們的貨幣政策總體上保持穩健中性,所以沒有出現“大水漫灌”,整個的貨幣需求保持相對穩定。另外一個就是實際上這些年老百姓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過去那種物質消費、物質需求基本上得到滿足了,所以大家感覺到像瓜果蔬菜、糧食這些物質消費基本上價格不僅不漲反而還下降了。

        但是另一方面,像一些新興消費,比如文化、旅遊、養老、健康、體育等這些消費需求是上升的,也因此拉動了相關服務品價格的上升,再加上老百姓收入的增加,這本身既是增加收入,也是增加企業的成本,這是雙刃劍。另外,環保標準的提升,因此企業生産經營成本總體上是上升的,但是技術的進步在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抵消這個成本上升的因素。 

        總體來看,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收入增加了,同時我們的生態環保環境得到了改善,直觀上感覺就是藍天白雲回來了,過去那種霧霾、各種污染,老百姓感觸很深,這些年我們把環保放在突出的位置,所以讓老百姓直觀上感覺我們生活的品質上升了。


        中國網:包括您剛才説的老百姓收入水準的提升,消費水準的提高,包括我們生存環境的改善,這些數據背後所體現出的老百姓的獲得感才是我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體現了。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通過對2017年經濟數據的分析,您對今年國民經濟的走勢怎麼看?

        徐洪才:總體上2018年要延續2017年“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而且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應該説是好于2017年,更好于2016年。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從2016年開始,世界經濟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復蘇跡象,美國、歐洲、日本現在日子好過了,他們的通脹現在接近於它的政策目標——2%,特別是日本擺脫了長期的通貨緊縮的困擾。世界經濟的強勁復蘇其實也拉動了全球的貿易投資活動,所以去年我們外貿進出口已經受益匪淺。2016年的時候,我們在世界的排名一下子跌到第二位。2015年我們是世界第一,2016年跌到世界第二,2017年又回來了,我們又重新拿回了世界第一的寶座。

        另一方面,我們自身的改革也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家看到,我們在新動能的培育方面,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方面,我們取得的進展是實實在在的。比如我們在降成本、補短板包括降杠桿方面,過去的一年中國有企業的資産負債率下降了0.6個百分點,這個也是很難得的。但是未來幾年我們還要進一步降低,以國有企業的杠桿率為主要內容的經濟杠桿率;另外金融機構的降杠桿也是卓有成效的,潛在風險也得到消耗。

        因此2017、2018年,我覺得將延續過去一年向好的發展態勢,但是也應該看到經濟增長速度會下來一點,我預計大概是6.7%,這種情況也是非常好的結果了,到2019年的時候就是6.6%,2020年就是6.5%,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咱們未來實現“兩個翻一番”,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指日可待,沒有問題。   

        但是,我們有一些問題也要引起關注。 


        中國網:比如哪些問題?

        徐洪才:比如我們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三大攻堅戰”。

        第一,防控重大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過去幾年我們經受了考驗,2015年年中的時候股市的一場震蕩,包括四季度外匯市場的劇烈波動,我們都過來了。另外,我們主動化解了一些風險,但是未來還有一些潛在風險。比如像美聯儲的加息,還有美國的減稅改革可能會引起資本回流美國,這對我們産業,對我們的經濟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從我們自身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金融體系有一些潛在風險也可能會捲土重來,比如像地方企業的企業債,在2018年、2019年,過去幾年有一些債券要集中到期,有一些潛在的信用風險。地方政府過去幾年盲目擴張,尤其是在PPP項目實施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不規範的做法,所謂明股實債,名義上是股權投資,實際上有兜底條款的,是債券投資,因此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或有負債,潛在風險是有的,所以未來我們對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也要保持高度關注。

        第二,污染防治,就是治理污染,特別是要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老百姓意見最大,所以我們要把這件事情給它抓好。

        第三,脫貧攻堅。過去一年我們解決了1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未來3年大概還有3000萬左右人口的脫貧任務。因為到了2020年,習近平主席講“一個也不能少”,咱們要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因此未來這3年脫貧的問題我覺得還是一個挑戰。

        圍繞這“三大攻堅戰”,我們其實是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展開,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裡面又跟往年有所不同,十九大報告,包括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到,要“破”“立”“降”,要做好這三件事。“破”就是破舊立新,不破不立,要破除一些僵屍企業、落後産能,給它市場退出;“立”就是培育新動能、新的産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機制;“降”就是降低成本,特別是要降低制度性的成本,通過深化改革,釋放改革的紅利。這樣我們未來幾年就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


        中國網:“破”“立”“降”其實都需要加大未來改革的力度。

        徐洪才:對。


        中國網:十九大報告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指出,中國已由高速發展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今年國家還將在哪些方面下功夫,著重提高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

        徐洪才:十九大報告裏面講得很清楚,這次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7年乃至未來三年的經濟工作又做了一個總體的部署,實際上我們是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心、為核心,我們的宏觀經濟政策也要圍繞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展開,政策之間要協調,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2017年應該説做得不錯了,我們也是歷史上前所未有地出現了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保持9%左右,創下歷史新低,基本上和名義GDP的增長速度保持同步。過去這種情況沒有見過,經濟增長6.9%,再加上2%左右的通脹率,那也就是9%左右。這種情況就結束了過去那種“大水漫灌”,推動經濟增長模式的變革;同時,宏觀杠桿率渴望因此下降,因為你整個的貨幣增長速度超過經濟增長的話,那勢必你整個負債全社會的杠桿率還是上升的,所以從源頭上把握住了貨幣供給的總的閘門。這是至關重要的,保持整個金融體系的相對穩定,發揮穩健的貨幣政策加上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的作用,加強監管、加強協調。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特別是要體現財政政策的結構調整的作用。好鋼用在刀刃上,財政上資金使用的效率要進一步提高,社會政策要兜底,同時要引導新興産業的發展,優化結構。區域協調、發展政策,改革的政策等等,還有對外開放,這幾個方面要協同起來。

        改革要更多地強調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不能孤軍深入,方方面面地改革。我覺得十八屆三中全會定下的一些任務,我們未來幾年其實還是很繁重的,我們要有所突破。比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我覺得2018年可能是關鍵的一年,因為2017年已經做好準備了。另外,像金融改革,我們還要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也要按部就班,特別是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一些財稅關係,大家關心最多的就是房地産徵稅的立法問題,等等。這些相關的工作我們都要推進。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來的一個新概念,就是未來我們還要解決中國農村和城市之間二元經濟結構的問題,這仍然是我們一個重要的工作,所以無論是對內改革還是對外開放,在2018年都渴望有一個穩步推進。


        中國網:2017年可以説是從中央到地方,各個經濟主體主動作為、全方位系統性地推動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2018年,相信各方秉持“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精神,會推動我國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感謝徐教授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解讀。謝謝您!

        徐洪才:再見。


        中國網:也感謝各位網友收看,下期再會!


(本期人員——責編:杭舟;文字:韓琳;攝像/後期:劉凱;攝影:楊楠;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徐洪才:2017中國經濟品質提升,老百姓獲得感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