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于8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今年獲獎的成果既有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重大項目,比如“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等,也有致力於改善民生的的科技創新,其中由青島農業大學牽頭的多種型號的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穫裝備,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網《中國訪談》就此專訪項目主持人——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教授。
中國網:您所主持的項目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唯一一個農業機械類的項目,得知獲獎之後您是怎樣的感受呢?
尚書旗:首先是感到很榮幸,能夠得到黨和國家的認可,這是國家層面的一個成果,首先是對我們這個團隊的認可,也是對這個成果的認可。
另外,通過“國家獎”這種形式給予我們團隊和行業的褒獎,一個充分的肯定。
圖為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您一直致力於農業機械技術的研究,為什麼會在這個領域深耕這麼久?
尚書旗:我是恢復高考後第二屆的大學生,我學的就是農機專業,畢業之後就留在萊陽農學院農機專業當老師,那個時候就開始有科研。因為那時候年輕,科研項目比較少,沒有完全聚焦到花生機械上,我原來做過玉米的收穫機,做過青飼料收穫機,還做過相關的其他的裝備。從1998年開始,我們就聚焦于花生機械的,從整個機械的研發到産品的應用開始的。
因為青島農業大學座落在山東,山東大家知道,第一大作物是小麥,再就是玉米,排在第三的就是花生。而且我們學校和我所在的省份的花生種植量比較大。花生是一种經濟作物,它的經濟效益、經濟價值比較高。小麥玉米從國家層面,從省裏面,大多數人的聚焦都在這方面,而我們作為一個地方院校,如果是跟這些國家級的和其他的比較高層次的團隊來競爭,沒有優勢。我們學校所在地周邊就有花生地,有種花生的,實驗也方便,做其他工作也方便,我們就鎖定在這裡。
中國網:經過這近20年的研究,您感受到哪些變化嗎?印象比較深刻的。
尚書旗:整個社會在發展,經濟在發展,整個機械裝備的水準也都是在發展的。原來是能夠有機器用就行了,現在從“能用”到“好用”,到“自動化”、“智慧化”的發展,我們的機械裝備自然要跟得上形勢的發展。這些機械裝備的研發不是簡單的、粗放的機械裝備,而是一種可靠性比較高,功能比較全,可靠耐用的裝備。
圖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者、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
中國網:咱們這個項目這次獲獎,主要是攻克了怎樣的難題?
尚書旗:攻克的難題是很多的,幾十個都是有的。這個技術從題目上來講,我們獲獎的題目是“花生機械化播種與收穫關鍵技術及裝備”,我們是解決了兩個重大環節,一個是播種,一個是收穫。在正常農業生産當中的耕地、整地,還有植保、灌溉等等,花生也可以借鑒其他的機具來用,但是“播種花生”是有特殊要求的,“收穫花生”也是有特殊要求的。花生種子和小麥、玉米和其他種子比起來,要脆弱得多,而且花生種子比較大,它是一種雙子葉植物。大家都吃過花生,知道花生它的結構特點,小孩猜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裏頭睡個白胖子。這個紅帳子用專業術語來説,機械強度比較低,如果你在播種的時候有其他的機械裝置給它施加外力,稍微大一點它就會造成損傷。一旦損傷,花生不能發芽了。這是以前花生播種當中一個最大的難題,也是最關鍵的一個技術。
通過我們這個團隊,特別是前些年的研究,就把非強制排種這種原理用上了,現在基本上全國90%以上的排種器就是我們團隊(研究)出來的技術。現在時間這麼長了,智慧財産權什麼都無所謂了,我有時候問有些廠家,我説你用這個排種器是哪個人研發的?他都不知道的。但是我們從源頭來講,還是感到很欣慰的,因為大家都在用這個,我們至少是為社會做了貢獻。
中國網:而且是切實為農民增收了。
尚書旗:對呀,增收了。這個苗子很關鍵,一旦損傷了,等出苗時你再補苗,那時間就來不及了。另外在花生播種上,因為現在大部分地區都是花生覆膜,播種的時候同時覆膜,還要施肥、噴灑除草劑等等,環節比較多。我們把花生播種都做成了能夠起攏、覆膜、播種、施肥、膜上蓋土、噴灑除草劑等等,有七八項功能,最多的有十一項功能為一體的聯合播種機械。這是我們在播種機上的一個貢獻。
另外,解決的難題和關鍵問題,那就是收穫上,收穫也是非常麻煩的。因為花生果是長在土壤當中,花生、是在地上開花授粉後,然後再鑽到地裏去長出了花生果。有些地方它的名字叫落花生。我們在收穫過程中要把花生果從土壤當中收起來,那就要解決兩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如何把花生果跟土壤分離開?從土中把花生果取出來。
第二大問題,要把花生果跟花生秧分離開來。
能夠解決這兩大問題這是關鍵的,其他的問題也是問題導向。我們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先從方法上,再找到一些技術問題,技術訣竅。有了技術,我們在技術的引導下又産生了裝備,這就是我們這個項目的研究思路。方法創新,技術突破和裝備研發,承擔的也是國家的項目,那就是真正解決我們國家的技術問題。
圖為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
中國網: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願意耕地、種地的農民越來越少,農村的年輕人很少有人再像老一輩一樣從事傳統的農活。這對農業機械化的製造和高端的農業裝備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尚書旗:年輕人基本上都不願意種地了,都不願意在農村了,都到城裏居住。下一步誰來種地?這是咱們國家必須要回答的一個很現實的社會問題、經濟問題。咱們國家相應的有這方面的政策,農機化司和農業部都提出來了,十三五重點做的工作是全程、全面機械化。
對農機工作者來講,將來的任務是非常繁重的。不僅僅是解決這幾大糧食作物,農機化司以農機推廣總站為牽頭單位,成立了國家九大作物的全程全面機械化小組。九大作物,一個作物大概有五到七個人組成了專家團隊,這個舉措挺好的,這是一個方面。
另外,從研發層面,國家現在有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還有一些其他項目的支援,從研發當中來支援更多的、更新的農業裝備投入到農業生産當中。在企業農機製造這個方面,中國製造2025是國家大的政策,十大類的智慧裝備製造,農機裝備在十個之一,第十大裝備,這個也能夠保證。
中國網:那你怎麼看待未來我國高端農業裝備的發展趨勢呢?
尚書旗:這個發展趨勢就是根據剛才我們所説的,全程、全面,我們缺的要儘快的研發出來,還有一些農業機械的薄弱環節,像棉花的收購現在仍然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甘蔗也是。我們説到花生,雖然我們的花生獲獎了,這個機械也獲獎了,但是我們前邊做的工作是花生播種,是小型化適應機種,以後要發展大型化。現在是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國網:可以説這也是對未來的研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們也期待項目組可以取得更多的碩果。好,謝謝!
尚書旗:謝謝!
(本期人員——主持人/責編:佟靜 攝像/後期:劉凱 攝影:董寧 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