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視:近日,顧氏和平獎基金會授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院長王耀獻2017年度顧氏和平獎。王耀獻醫生由於在中醫藥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特別是堅持公益事業,積極探索建立公立醫院改革模式,率先啟動基層的“鄉村中醫師3+3提升工程”,為提高基層醫療人員的水準,惠及基層百姓,做出了巨大貢獻,榮獲該獎項。這是中國大陸醫藥衛生界第三次獲獎,也是中醫藥界首次獲得該獎項。本期《中國訪談》,讓我們帶您走近公益院長王耀獻。
中國網:王院長你好!非常感謝您接受中國訪談的專訪。這是“顧氏和平獎”第一次頒發給中醫,得知獲獎之後您是怎樣的心情?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王耀獻:獲獎的感受,剛開始有點懷疑,為什麼獎給我,是真的嗎?第二個是激動,我得獎了,並且是國際大獎。第三個是一想,為什麼獎你呢?過去都是獎的其他領域,涉及到醫學領域的也都是西醫。這背景就是中國強大了,中國文化被國際社會認可,中醫被國際認可了。
中國網:您怎麼看待中醫目前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影響力?
王耀獻:這次獲獎雖然説明瞭國際社會對中醫的認可,事實上亦優亦喜。喜的是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現在海外有中醫針灸診所超過了10萬家,針灸師超過了30萬,註冊的中醫師超過5萬。特別是2015年屠呦呦教授獲獎,更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可以説影響力推到了高峰。這是喜的一面。
憂的是什麼呢?在很多國家中醫藥還沒有進入主流醫學體系,還只是屬於替代醫學的範圍。
中國網:您常説“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求是行善”已經成為了醫院的行為準則。您也強調辦醫院、做醫生要體現“善”文化。那麼對於“善”字,您是怎麼理解的?怎麼看待醫者的使命和大愛?
王耀獻:談及這個“善”,對我來説是我終生的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我個人為什麼能夠感受到這個善,能夠內化於心呢?與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有關。因為我三周歲就沒有父親,家庭條件非常困難,從小到成家立業都離不開周圍的人,親戚朋友和各級政府。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幫助就沒有我的今天。所以説“善人者,人亦善之”。自己從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肯定要以“善”字來報答社會,報答政府,報答親戚朋友,報答老百姓的養育之恩。
中國網:您怎麼看待醫生的使命和大愛?
王耀獻:醫生這個職業與普通的職業相比,更強調“善”和“愛”,因為醫生面對的是痛苦的病患的世界,有愛,這個世界才會美;有善,這個世界才和諧。咱們常説醫者仁心,我提出來了“醫者佛心”,我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我不是佛教徒,我感覺到“醫者佛心”這個“佛”字能夠讓人的心靈更震撼。我説的“醫者佛心”是包括了更深層次的含義,慈悲之心。還有一個是包容之心,病人有病了,不單是軀體有病,心理也有病,病人就醫的過程中肯定有不當的言行,要包容。
病人來看病的,有很多經濟條件很差,要善於給病人算算經濟賬。我曾經説過“上工治窮病”,好的大夫一定要能給窮人看病。還有一個含義,醫生還有點惡從善之功。
中國網:這個怎麼解釋?
王耀獻:一個病人得病了,這個原因很多,生活習慣不好,抽煙喝酒,家裏的人怎麼説他都不聽,但醫生勸戒就有效。比如説小惡,生活習慣,喝酒、抽煙、熬夜;大惡,性格,有人的性格天生火爆,他不但是得病,有的甚至一怒之下會犯罪。醫生給他看病的時候還能勸戒他如何收斂性子,如何修身養性。 這樣不但對病有好處,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好處。
中國網:您把“醫者仁心”提升到“醫者佛心”,給醫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僅僅是看身體的病,也包括心理上的很多救治。
王耀獻:我寫了一首小詩,醫德做藥引,信任勝黃金;積德又行善,何必言佛心。
中國網:2015年,東直門醫院啟動了“全國鄉村中醫師3+3提升工程”,累積已經培養了1300余名村醫。您當初發起項目的初衷是什麼?
王耀獻:談起“3+3”我培養了這麼多人才,碩士、博士、博士後,但我最得意的還是鄉村醫生,他們是廣大老百姓的健康的守門人,他們直接與農民天天在一起。他們最渴望的是學習”。
2014年3月11日,中央電視臺舉辦了《尋找全國最美的鄉村醫生》的頒獎晚會,在這個頒獎晚會上我認識了一個鄉村醫生,後來知道,他是我家鄉的鄉村醫生。這樣我們就結成了一個幫扶關係,我就帶隊到實地去考察。 在我的印象中,一個村裏的衛生所肯定很小,也就能接待幾個病人,但去了以後改變了我的看法。一個小村衛生所有100張病床,這哪是衛生所?簡直是個醫院了,比如説一個中風病人住四個禮拜,新農合報銷以後,個人也就掏300塊左右。我看了以後,這個給老百姓帶來多少的福分,這樣就萌發了我一個念頭——“培養一人,造福一方”。
當時我就與河南省中醫局局長商定,辦一期“3+3”的鄉村醫生培訓班。他説“3+3”什麼意思?第一個“3”,是到東直門醫院集中學習三個月,吃、住、行、學全免;第二個“3”,是學習中間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長拜師、自學三年出師。這就是“3+3”。張局長一聽,這太好了,所以就實行了第一批。這20幾個學員來了以後經過座談,讓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做對了,他們太需要學習了,每個人如饑似渴的學習精神讓你很感動。很多人三個月沒有回家過一次,中午吃飯學,晚上到深夜還在學。
其中的郭關俊老先生60多了,學習筆記讓我看了,讓你非常佩服,字都是寫的楷書,我説老郭,你把筆記留下來,以後辦博物館用吧。我感覺到自己做的對,一定要把這個事積極做下去。後來就一批、二批、三批、四批,現在已經涉及到了八個省市,83個偏遠地區,133個學員。
中國網:這也是實現您的初衷,培養一人,造福一方。
王耀獻:對。通過這幾期(培訓班),以後我不當院長了,這個班我自己拿錢也要辦下去。
中國網:這個班的費用來源是?
王耀獻:目前這個班的費用要長期辦下去,還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援,單純一方很難支撐下去。我一直在想辦法,以後設一個鄉村醫師的培訓基金,如果把這個事兒長期做下去,這樣時間長了,就形成了星星之火,燎原之勢。廣大的農村都有這些好大夫,咱們醫改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強基層,基層主要是人才問題,如果咱們把“人才”解決了,老百姓的健康就得到保證了。
中國網:您一直非常關心基層,把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基層。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這也是您一直在做的一項工作。下一步將如何更好的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王耀獻: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中醫藥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全面快速發展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藥行業也是這樣,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作為東直門醫院的院長,是中醫行業的國家隊,應該起到一個示範引領作用。第一,一定要緊跟國家戰略,服從大局。比如説在京津冀協調發展這個大旗中,我們在河北涿州有個分院,把這個做強,把它建成一個京南中醫診療中心,能夠服務上千萬的人口。在首都疏解非核心功能這個大旗中,我們要做好通州院區,我們的定位是八個字“一院兩區,主體東遷”。
東直門醫院以後兩個院區,東城院區和通州院區,主要的醫教研的業務放在通州院區,這個是配合首都的疏解,把優質醫療資源轉移到城市副中心的建設中去。
第二,圍繞著分級診療和醫聯體建設,助力基層,主要是如何提升基層中醫藥的服務能力和水準,關鍵點還是“人才”,如何為基層培養人才。
第三,如何發揮中醫藥在健康中國的作用。中醫院怎麼建?給老百姓服務怎麼樣的服務?特色優勢是什麼?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讓老百姓滿意,滿意不滿意?老百姓的需求是指南針,我們一定是按照老百姓的感受、需求來不斷的調整經營管理的內涵、方法等等。
中國網:希望您的這一份“醫者佛心”可以傳遞給更多的醫生,惠及更多的百姓。謝謝王院長!
王耀獻: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