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視:他致力於公眾健康事業,呼籲人們要做自己的健康第一責任人;他熱衷於普及健康常識,“10個網球” “4個一”的理念深入人心;他是快樂和健康的傳播者,七十歲依舊活力四射,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原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11月18日,在中華預防醫學會成立30週年慶祝活動上,中國網《中國訪談》記者在現場採訪到了王隴德院士,他就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防治慢性病年輕化以及公共衛生如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國際衛生組織的研究結果證明,對於人的壽命而言,生活方式的因素佔到了60%,調整生活方式可以預防絕大多數的慢性病。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哪些健康的心得,或者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分享給大家?
王隴德:最好的首先是運動,我們從原來在學校裏喜歡運動,後來也沒有重點的理念,到了工作崗位上以後也不運動了。1994年我自己體重增加,得了腰椎間盤突出。從那個時候壞事變好事,認識到不鍛鍊不行,從那時候起,開始逐漸的運動鍛鍊,同時也學習這方面的知識。運動鍛鍊一定要堅持,至少每天半個小時以上,一週最好是三天以上,至少要有五天的時間。要有些比較強的運動鍛鍊來保證肌肉,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此基礎上做好膳食,我推薦的就是“10個網球”+“4個一”,就這個原則,很簡單的你就可以直觀的看到,你吃的超了沒有,吃的夠了沒有,把這個膳食把握好。
(解説:“10個網球”即飲食量以網球為參照物,中年人一天要吃10個“網球”。其中1個“網球”的肉(不到二兩):青少年可以稍微多吃點,老人要少於這個量。2個“網球”的主食,最好是雜糧。保證3個“網球”的水果:常吃水果的人,冠心病、中風、腫瘤的發生風險都明顯降低。不少於4個“網球”的蔬菜:蔬菜一定要盡可能地多吃,像黃瓜、番茄、紫甘藍、生菜這些要保持常吃、多吃。)
同時,自己每天能夠參與一些娛樂活動,哼哼歌,調解調解自己的心情,讓自己永遠樂呵呵的,少壓力。這樣就可以改善我們的免疫狀態。很多全是自己做,您説誰能代替你吃飯?誰能代替你運動鍛鍊?從這個意義上説,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中國網: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2.6億的慢性病患者,心腦血管等慢性非遺傳性疾病,成為了目前我國居民健康的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了。為何我國的慢性病群體如此龐大,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隴德:這是很有水分的數字,因為我們很多患者沒有得到醫生明確診斷,像糖尿病患者,60%沒有被診斷,高血壓患者,基本上50%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這個數字還是有一定水分的。
中國網:實際的數字遠遠大於這個數字是嗎?剛才那個數字已經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但是您説還是有水分的,為何我國的慢性病群體會如此龐大?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王隴德:首先是國民的健康素養,健康的知識、技能比較缺乏,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另外,我們的危險因素控制不好,比如説中風、心腦血管病這樣的重大疾病,它的危險因素像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等,它會造成重大慢病的發生,必須要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但這些危險因素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都非常低,這就是造成我們慢病高發的主要原因。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上的原因,政策上的原因,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去改革,創新政策。
王隴德院士接受中國網專訪
中國網:剛才您提到了中風,腦中風是導致中國居民的第一大致殘和致死疾病,目前中國的中風人口大概是有1100萬到1200萬左右。這是中國必須要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防治任務任重道遠。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一問題?高危群體應該如何預防?
王隴德:我們首先是要制定政策,我們把服務的重點要關口前移,要去預防這些重大的危險因素。我們需要讓老百姓了解防控的知識,沒有這些危險因素時要保持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運動鍛鍊,控制好膳食,戒煙、限酒,來維護好自身的健康。有了這些重大危險因素一定要及早的去醫療機構,甚至到30歲以後,至少去醫療機構檢查清楚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這幾個水準。血壓控制好了,一半的中風就可以不得,就可以沒有,要控制好這些風險。如果有了這個疾病,要及早的到醫療機構去,能夠救治的醫療機構去進行治療,搶救,這樣可以大大的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這些我們都希望群眾能夠知道,能夠了解這些知識,同時採取行動。
中國網: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的高發群體,那具體到這麼一類人,他們應該進行怎麼樣的防治工作?需不需要每年去醫院做檢查,來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王隴德:到醫院去檢查,首先是明確自己這幾項指標的水準。同時,我們這幾項指標控制的怎麼樣?一定要控制好。像高血壓為什麼發生中風?我們以往給群眾宣傳太少,很多人認為我自己血壓高了就是不舒服一點,我躺著休息休息就好了。實際上血壓反覆增高,它會讓腦血管的分杈出現一個小瘤子,那個小瘤子像氣球一樣。本來腦血管壁就很薄,如果鼓出一個小包來,血管瘤的壁就更薄了。如果血壓反覆的增高,就會衝破這個氣球,出現腦出血,會有嚴重的並發癥和很高的致死率。所以,血壓高一定要控制,絕不能讓血壓忽高忽低。我們首先得了解這個危險因素,控制好這些危險因素。
中國網:腦中風還是可防可控的。
王隴德:絕大部分是可以不得的。
中國網:大部分人群防控意識差,沒有相關的知識。
王隴德:因為他平常沒有症狀,那個病理變化在體內是悄悄進行的,就像我剛才説的這個鼓包,它是慢慢的越來越大,事先沒有任何症狀。突然出現症狀就那麼幾秒鐘,一下就爆破了。事先沒有症狀,往往讓很多人忽略。另外還有很多,為什麼年輕化趨勢這麼明顯?很多中年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還可以,根本不重視這些危險因素的篩查和控制。
王隴德院士接受中國網《中國訪談》專訪
中國網:我國慢性病還存在著年輕化的傾向,哪些因素導致了慢性病越來越年輕化?您對青年人又有哪些忠告和建議呢?
王隴德:慢性病一般的發生大概需要八到十年,像患糖尿病的病人,如果控制不好血糖,十年之內基本上心、腦、肝、腎、眼睛,這些重要器官的並發癥都會發生。但這個變化過程是無症狀的,悄悄的、靜息的在變化,所以他沒有引起重視。再加上年輕人的工作壓力很大,生活負擔很重,年輕人不運動鍛鍊,特別是中年人不運動鍛鍊,運動鍛鍊是我們保證健康的第一要素,一定要動起來。如果不動起來,除了這些危險因素以外,肌肉流失很快。他到75歲時一半的肌肉沒了,最容易衰老了,不健康,這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先動起來,我們常常在説管住嘴,邁開腿,我是打顛倒,邁開腿,管住嘴,只有你先動起來,你才能知道自己吃多少合適。你不能一下就先開始管嘴。
中國網: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了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對於下一步如何落實好十九大精神,您有怎樣的建議和想法呢?
王隴德: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首先是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這是中央已經明確的,慢性病的防控不能僅靠衛生系統,很多系統都有責任。教育系統、宣傳部門、醫保部門,很多部門都有責任。首先,我們是要把健康怎麼落實到各個部門的政策裏邊去,要建立防控體系,我們特別是要把醫療機構動員出來,要做危險因素的篩查和控制。我們的醫療機構大部分都在等著病人發病,很難走出院門去,除了一些義診,日常的活動以外,很少去篩查老百姓的風險,幫助老百姓發現風險,要建立這個體系。我們還得改革很多政策,很多工作都是公共衛生工作,這需要分清楚政府到底幹什麼,市場到底幹什麼?
比如説像分級診療,那你就得培訓基層醫生,那誰拿錢?這是公共衛生的工作,應該是政府拿錢。現在都是按醫療機構,政治任務你得下去,這個政策得改。我們有好多政策需要調整,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全民動員,政府、社會、個人都盡到責任,才能真正把十九大報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