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雨解讀特朗普訪華:中美元首達成戰略共識

本期嘉賓

時間:2017年11月10日
嘉賓: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楊希雨

中國網:各位網友大家好!“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11月8日至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後中方接待的第一次國事訪問,也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的首次對華訪問,因而有著特殊意義,舉世矚目。訪問取得了哪些成果,具有怎樣的意義?《中國訪談》就這些問題特別邀請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的楊希雨研究員進行解讀。

楊老師您好!感謝您做客《中國訪談》。

楊希雨:主持人你好!網友朋友們,大家好!

中國網:特朗普總統此次訪華前,美國説了他們的重點是談經貿和朝鮮核問題。這次訪華,特朗普總統帶了一個龐大的經貿代表團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簽了高達2535億美元的大單。請您分析一些,這個大單,我們對它應該有怎樣的概念呢?

楊希雨:2535億美元,一次訪問簽這麼大的單子,這是今天所有世界大報的重點新聞,這不僅是因為這個單子大,而且是從來沒有過,破紀錄。為什麼叫新聞?從沒有的事兒叫新聞,這個數就是新聞。這個數顯得有點抽象,第一,如果吉尼斯搞統計的話,這絕對是冠軍,而且今後不會再有。只有中美兩國再幹,還能幹出來,世界上(別的)任何兩個國家要做這樣的單子做不了,這是一個概念。

第二個概念,2500多億是個什麼概念呢?是中等國家一年的GDP。這兩個國家一次簽合作協議就簽出這麼多來,什麼意思呢?世界銀行每年都統計各國GDP排名,我們都知道,美國第一,中國第二,日本第三,這麼排下來,一共能排180、190個,去年189個。在189個國家當中,多的美國17萬億,我們11萬億,少的只有幾十億。那麼2000多億,在全世界各國排名,就拿這2500多億排到哪兒,差不多能排到第43-44的位置,就是秘魯、哥倫比亞、歐洲的芬蘭是這個水準,也就是兩個國家在兩個元首引領下,兩國商界一次簽的單子,就是這種國家一年的GDP就給簽進去了,就這麼個概念。這個數量本身就説明問題。説明什麼呢?中美兩個巨型經濟體,它們的合作空間和合作潛力非常大,這是一個概念。

第二,你要是看這個單子的具體結構,我當時一看,我是有點穿越的感覺。

中國網:為什麼?

楊希雨:什麼叫穿越呢?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鄧小平先生1978年第一次訪問美國的時候,中國同美國的貿易是:美國投資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給人家出口糧食、礦産品,也就是我們是出口大宗商品的。現在再回來看這2500多億,大部分是美國給我們出口大宗商品,而我們在對美國進行投資。我是感覺到這樣一種時空穿越,好像是他們穿回到發展中國家,我們穿到發達國家。倒不是因為他們變成發展中國家,我們變成發達國家,而是因為中美經貿合作的結構在發生深刻變化。隨著中國不僅是國力的提高,而且是經濟水準和産業結構的提升,我們對外合作的選項就越來越多了。原來我們是依靠外部的東西,現在居然成了我們出口的強項。過去鄧小平剛(提出)改革開放時,進口機器、進口高端設備是中國進口的主要項目,現在成了出口的主要項目。因此,我想這個大單所反映的含義,它的量之大能夠趕上一個中等國家的GDP,能夠排到世界第四十幾。

中國網:這是結構上來看的。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郭天虎 攝)

楊希雨:對。從結構上來講,中國由過去水準垂直分工越來越變成複合型的,既有水準分工又有垂直分工的結合體。在這個經貿領域當中,就特別典型地反映出習近平主席經常講的,就是中美之間越來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個概念,也就是説中美經貿關係融合得非常緊,任何一個産業,甚至任何一個部門,你都很難把它割裂開,這個就是純中國的,那個就是純美國的,做不到這樣的。

第三,這麼大的單子反映出星移斗轉,中美的經貿關係已經克服了不少政治障礙,開始向重要的和敏感的領域發展,比如這次大單當中一項是中國核能工業總公司的。大家知道,核工業這事兒是比較敏感的,我們中核能的老總和美國有個叫西屋公司的老總,他那個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他們兩個人在談這倆公司的合作。而這個事兒我看了以後就特別感慨,因為1985年那時候中美簽署了中美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協議,終於簽了,美國國會反對啊,核能怎麼跟共産黨、中國合作呢?就不批。最後終於批了,那麼批准了那就可以合作了吧?美國(西屋)公司高興,就這西屋公司特別高興,它是做核發電反應堆的,很高興啊,説是讓中國買它的反應堆。結果中國是想買,人家美國不批,不賣,説這個是敏感技術、敏感物項,不批。當時法國説,反正你美國不賣,我們賣,甚至連南韓都賣。結果西屋就抱怨,你們買南韓的,那是“我們”給他的,就是説他們製造出來的東西,不如找原裝的,那是“我們”。

所以,那個時候西屋的總裁兼CEO就給我們當時中國駐美國大使李道豫寫信——我們當時還在處理這個案子,説希望你們大使先生給政府做做工作,你們別買南韓的,別買法國的,買我們的。後來我們就給他回了一封信,這個事兒你別跟我們中國大使講,你去跟你們美國政府、跟你們美國國會去講。因為中美兩國是簽署了這個協議的,中方是要認真履行的,中方任何障礙都沒有,障礙來自美國。所以,那個時候這西屋公司一直就幹著急,看著法國人、南韓人、俄羅斯人大賺其錢,日本人大賺其錢,他就一分錢都賺不到。所以,在早期的時候,中國在核能産業、核電産業找不到美國的影子,不是説中國不想跟美國合作,而是中美核能合作協議1997年就簽了,那就是不行。現在你看大踏步地進來,兩個老總親自對談,一談那都是鉅額的生意。

所以,從這個大單的結構來看,既反映了中美交流的深度,同時也反映出,中美政治關係也在開始好轉的時候就促進了原來不可能做的事情現在也堂而皇之地(做了),兩國元首在這兒,兩個老總在底下就做起來了,這在2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網:也就是我們的合作結構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在發生一些轉變,包括我們合作業務的範圍也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您剛才説的,我們的經貿合作也是創下了世界經貿史上罕見的紀錄了。另外一方面,我們在這些簡單的數字之外也可以看到,在解決兩國更深層次的經貿分歧方面,比如更加開放中國國內市場,智慧財産權保護問題等等,在解決這些問題方面有沒有達成一些新的共識呢?

楊希雨:這次的確達成了新的共識,比方説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在中國保護智慧財産權這個問題上,其實嚴格講也不叫達成共識,應該説是美國更深入、更具體地了解了中國政策,比如説進一步開放中國內地市場的問題,那麼通過這次訪華,各個層級的交流,他會發現,十九大以後,中國將掀起新一輪的擴大開放的浪潮。我個人把它形容為“改革開放2.0”。就是説鄧小平先生30多年前搞改革開放,那個時候叫“摸著石頭過河”。那積累了30年的經驗之後我們更自信了,經驗也更多了,全球化的潮流和那時候也不可同日而語,這個情況下,我們還是主動掀起改革開放,就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從頂層設計、全面深化的角度來進行,這就是一種結構性的大改革、大開放,就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所以,當美國人過來,他了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有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你來的時候,我們要保護智慧財産權。大家都知道,20年前我們的智慧財産權是有問題的,但是現在,美國人不説,我們也在保護智慧財産權,因為首先要保護中國知識分子自己的勞動是吧?通過這次訪華,等於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之後,在這些美國人關心的問題上,雙方的共識或者是互信就進一步增加了。而且這一次訪問之後,你看由於中美磋商的具體化,深入化,馬上就有一些具體領域放開,比如金融進一步開放,進口汽車進一步降稅,這一塊應該講是打破了美國人的關切點,因為美國的汽車市場非常發達,發達到什麼程度呢?我都有個體會。原來我有個破車,比較老式的,老式的車你想這零配件就很難弄。當時是碰壞了一個後視鏡,那麼通過國內進口什麼的,一個後視鏡最後到了修車店弄完了,花了3000元人民幣。

中國網:價格很高啊。

楊希雨:價格很高,但我也好事,我在美國出差的時候就看到美國的網,就像我們的網店似的,它很多網店都那樣,一打開網站五花八門,30年前的車到現在今年的車,不管什麼型號,不管哪個部件,什麼都有。我居然就找到我那個老爺車那款了,找到這個後視鏡了,那個後視鏡多少錢呢?30美元。

中國網:價格一下差10倍了。

楊希雨:你想30美元是什麼概念?30×6=180元人民幣,修車店進過來這個東西就3000元人民幣,然後他再加個百十元的安裝就拉倒了,也就是這個流程進來,我們的保護(成本)是非常高的。不知道什麼原因,反正3000多元。但那個東西在美國網站上購下來的話,如果是個美國消費者是個什麼概念呢?那也就差不多人民幣200齣頭這麼一個鏡子,但我在國內弄下來3000多元,不管是什麼原因。因此,當中國進一步地開放市場的時候,你想想首先惠及像我這種把車弄壞了的人,就是惠及中國老百姓,當然,也惠及了美國老百姓。所以,習主席講的是非常實在的話,他説中美加強合作以後,等於讓中美兩國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我看了以後就想,我這個車(的修理費)要現在花了就好了。當然也不是我花的,保險公司花的。

這次中美磋商之後有一些非常具體的成果,它一定會非常具體地影響到兩國人民的實際生活。

中國網:就是這些訂單涵蓋的領域,包括航空、科技之類的,看起來高大上,其實很多領域都和我們中國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楊希雨:是的,都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網:近年來,圍繞著朝核問題、南海問題、台灣問題等,中美之間有過很多互動,其中既有協商,當然也有衝突。朝鮮核問題更是特朗普此行的一個重點。針對此,“習特會”在這些問題上取得了什麼共識呢?

楊希雨:我想最重要的共識,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講——這些記者是頗費思考的,話不多,但含義很深——習近平主席罕見地比以前多説一句話,就是“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堅定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也就是中美兩國元首在談到朝核問題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問題同國際核不擴散體系的存亡相聯繫。確實有這個問題,就是説如果我們不能和平地解決朝核問題,不能和平地實現朝核半島無核化,那麼整個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都有面臨崩塌的危險。因此,這樣的共識應該講表明瞭兩個大國元首在這個問題上非常堅定的、一致的決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左)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郭天虎 攝)

同時,雙方也向和平解決的共識更加靠近。我們都知道,以前習近平主席和特朗普總統在解決朝核問題上,這個分歧用特朗普總統的話,我説就差一個字,特朗普總統説“All options on the table(所有選項都在桌子上)”。要用這句話套習近平主席的立場,那就是All options but military……,就是military不能在table上,就是説解決朝核問題軍事選項不行,那就只能和平解決。那麼兩個人的差別,兩國之間的差別就在這兒。這次特朗普跑到日本的時候,到日本訪問的時候還講了,所有選項都在桌子上。然後日本安倍首相出來説,我堅決支援所有選項都在桌子上。到了南韓,特朗普總統自己都不講這句話了,為什麼呢?因為南韓是身處第一線的。最怕戰爭的、最不喜歡戰爭的,當然就是南韓。當然,我們也是鄰國,不管是不是鄰國,中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當然也反對。當他走到這兩個國家的時候,應該講特朗普總統也是受了教育。通過到南韓的訪問,再到中國的訪問,實際上中美兩國元首在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上,他們的立場更加接近。第一,一定無核化,這是沒有問題的。

中國網:不用商量的?

楊希雨:他也同意,而且他一定要無核化,那個沒商量。關鍵就是説怎麼實現。特朗普(的意思)我可以概括:最好可以和平解決,和平解決不了了我還得戰爭解決。那麼中國的立場是:必須和平解決,只能和平解決,不能戰爭解決。那麼這個問題上原來有分歧,現在應該講這個分歧是在縮小的。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雙方從維護半島無核化,甚至是從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這個角度,今後在朝核問題上共識多了就會有更加實際性的合作。所以,我想,這不僅對中美關係有利,而且更重要的,對朝核這樣複雜的問題和平解決信心也更足了,可能性也更高了。

中國網:可以説不僅是達成了共識,而且是往更實質的進展上做一些推進了。

楊希雨:對。

中國網:通過觀察此次特朗普訪華的成果和表現,那麼對中美關係未來的戰略定位和走向,您感覺美國它會是怎樣的一個判斷呢?

楊希雨:從美國對於中國的這種發展道路來判斷,他們基本上信一條,中國今後幾十年還會是穩定持續地增長,穩定持續地崛起,不會出現 “經濟奇跡嘩啦下來”——德國、日本都有這個起來再下來(的過程),他認為中國肯定還是會持續崛起,也就是説他信了十九大那個目標。我們十九大的目標給升級了,原來鄧小平定的到2049年的時候,就是兩個一百年,那時候鄧小平叫本世紀中葉,我們原話叫“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你看他定的這個。但是現在定的是什麼,現在是要達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升級了。而這個目標本身我們是相信的。其實現在美國人通過考察中國的這種發展態勢他也信,就是説你到本世紀中葉那肯定是強國,沒得講,不是什麼中等發達的問題了,那肯定是強國,這個他是信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大的前提下,就應了你剛才點的那句話,就是説中國是個強國,那我們就應該和他成為敵人嗎?那不應該,就不因為他是強國就成為敵人。因此,他認為,中國這是一個新興大國,而且幾十年今後還會越來越強,這種情況下,美國不能把它當成敵人,這句話本身既反映出美國對於中國可持續崛起的無奈,也反映出美國對於中國可持續崛起採取了一個更加務實的態度:我既然擋不住你崛起,那我就不跟你為敵,我們互相合作。其實這個事兒本身就應了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出來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但“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被奧巴馬政府妖魔化了,他不提。但這次到了特朗普政府,你説他今後對華採取什麼政策,他的國務卿其實回答了你的問題,他的國務卿蒂勒森講呢,他這個記性還好,他説“美中應該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我很吃驚,為什麼呢?他説的這幾個詞恰恰是習近平主席強調“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幾個基本要素,他那個帽子、名兒不説,但把內涵給你解釋了。這個就表明什麼呢?中美兩國對於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共識有了實質性的進展,那麼沿著這個路,中美關係今後怎麼發展,我想至少在這屆政府它會沿著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這個方向向前發展。這就是為什麼蒂勒森國務卿曾經講,中美關係現在的發展應該不僅影響到現在,而且影響今後四十年五十年,而這次訪問本身被稱之為“歷史性訪問”,不僅僅是因為你剛才説的那個大單,不僅是因為中美在朝核問題上有了新的共識,而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個國家在這樣的歷史十字路口的時候,對於未來雙邊關係的發展方向有了戰略共識,就是不衝突、不對抗、加強合作、互利共贏,不管你用什麼帽子,但是新型大國關係的這個基本的框架兩國會堅持下去。

中國網:對,可以説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經濟體,將在互利共贏的這個共識之下展開更多的務實合作。

楊希雨:是的。

中國網: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外界一直懷疑他是否有全面的亞洲政策。此次他任期內首次亞洲之行遍訪亞洲五國,還大談所謂“印太地區的重要性”,被外界稱為“印太戰略”。那您如何評價這個所謂的“印太戰略”?是否要以“印太戰略”來取代“亞洲再平衡”戰略呢?

楊希雨:一定是,奧巴馬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這是等於奧巴馬那個時期美國的“亞太戰略”。美國對於亞太不能沒有戰略,因為亞太太重要了,那麼他提出這個“印太戰略”,至少咱去看名兒就不一樣,我不能用你的名了,這個名字是不一樣的。但是我再仔細一看呢,其實它這個“印太戰略”和“亞太再平衡戰略”,它肯定是用來取代它,以後在特朗普政府的任何文件和講話當中,你不會看到“亞太再平衡了”,會出現“印太”。

但你要説“印太戰略”的實質內容,倒是和“亞太再平衡戰略”有相當的延續性,而且這兩個戰略的核心是完全一樣的。什麼意思呢?我們説“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核心是什麼,就是要把美國全球戰略的重點放到亞太,這是“亞太再平衡”的實質。最早的時候“亞太再平衡”叫“重返亞太”,後來美國人説説,自己覺得吃虧了,就是什麼叫重返,我本來就在這兒,重返就等於你離開又回來對不對?他最早是重返亞太,後來覺得不對,就管它叫“亞太再平衡”。不管他用什麼名,他的目的是把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放到亞太,而且當時還定了一個量化指標,就是要把美國海空軍力量的60%部署在亞太地區,西太地區,都量化到這個程度。這是他的“亞太再平衡”。

那麼這個“印太戰略”是個什麼東西呢?首先它的核心是,要把美國的戰略重點放在這個地方。但是不一樣在哪兒呢?他把這個亞太擴展了,這個從地緣範圍上給擴展成了印度洋和太平洋。為什麼這麼幹呢?其實也不是特朗普的發明,在奧巴馬那個時候,就是希拉裏·克林頓做國務卿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在密集準備搞“印太亞戰略”,原來我們就講“Asia-Pacific”,就是亞太。到了希拉裏·克林頓,她就開始琢磨“India-Pacific-Asia”,就是印度洋、太平洋、亞洲“印亞太戰略”,然後一幫智庫開始研究“印太亞戰略”,好幾年就開始攛這個事兒。

而再往前數是誰呢?是日本的首相安倍,在2012年剛當首相以後他提出來的。這些人陸陸續續提出,為什麼這麼提呢?是因為全球化的作用,特別是習近平主席講的,世界聯繫越來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地緣相近的印度洋、太平洋實際聯繫也就越來越緊密。再一個是什麼呢?地處亞洲的印度也在開始崛起,而印度自己又有一個“向東看”戰略,你看印度現在越來越介入東南亞的事務、東北亞的事務,他越來越向東,包括進入中國,他就“向東看”。然後日本現在向西看,就是日本不僅要在太平洋有存在,而且在印度洋也有存在。當然,中國作為亞太的一個大國,現在在印度洋的存在也越來越多。所以,客觀上兩大洋的聯繫就越來越緊密,而且這兩個地方作為整個地緣上講,在全球政治上的安全和經濟當中越來越重要。所以,這是美國提出“印太戰略”的根本原因。

它提出這個戰略的本身,就標誌著美國今後的戰略重點要放在印度洋、太平洋,它把這兩個洋放在一起,就放在這個地方,而不是中東和歐洲,這個是非常明確的。但這個事兒本身,實際也不是美國一家的事兒,現在全世界各大力量都在把自己的重點放到亞太地區或者印太地區。特朗普總統今天上越南,離開北京以後去越南,越南之後去菲律賓,然後除了還要參加東盟領導人會議,還要參加東亞峰會。

東亞峰會顧名思義是東亞領導人來開會,這叫東亞峰會。你看東亞一開會,美國説不行,我得參加,怎麼你挂亞太你能挂上,怎麼你東亞也挂上,那他也參加;歐洲説那不行,我也得參加,歐洲也跑到東亞來開會;之後俄羅斯説那你們要參加我也參加。好,東亞峰會齊集了俄羅斯、美國、歐洲這些大國的領袖,都跑到東亞來開峰會。明明最早這個動議本身是東亞各國加強合作,我們各國領導人在一塊兒開個會,商量商量什麼事兒,結果這麼些域外的大國都紛紛來(參加)。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地方是全球戰略的重點,我不能缺席。這個就是説美國的全球戰略重點東移,本身其實反映的是各大國都在把自己的戰略重點向這個地方聚集。

中國網:這其實也説明瞭東亞地區、亞太地區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了。

楊希雨:是的。

中國網:感謝楊老師為我們帶來精彩的解讀,謝謝您!

楊希雨:謝謝!

中國網:也感謝各位網友的收看,下期再會!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劉哲;後期:劉哲;攝影:郭天虎;主編: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韓琳;主持:佟靜;攝像:董超/劉哲;後期:劉哲;攝影:郭天虎;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