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何劍波:“生命禁區”的救援尖兵

本期嘉賓

時間:2017年10月20日
嘉賓: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隊挖掘機操作手 三級警士長 何劍波
   

中國網: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在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生命禁區”西藏阿裏,有這樣一名老兵。入伍18年來,他和戰友們一起守護著數千公里的新藏公路的暢通。他參加過大大小小的搶險戰鬥300多次,甚至一次又一次的與死神擦肩而過。他就是武警交通第四支隊六中隊挖掘機操作手何劍波,被評為“全軍優秀共産黨員”、被武警總部授予“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榮譽稱號。今年,何劍波當選為黨的十九大代表。本期節目,讓我們一起認識一下黨代表何劍波。

【解説】2015年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過後,我國西藏多地受災,從聶拉木通往樟木口岸的道路嚴重損毀,車輛人員無法進入。是他,第一個駕駛挖掘機開上半懸空路段,在懸崖峭壁間操控挖掘機,打通了生命通道。他叫何劍波,是武警交通四支隊三級警士長。入伍18年來,大大小小的險情,何劍波已經歷過300多次。他和戰友們常年駐守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阿裏高原,守護著新藏公路的暢通,先後完成了新藏線搶險保通、薩嘎縣雪災救援和新疆葉城柯克亞鄉泥石流搶險等救援任務。

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隊三級警士長何劍波做客節目。  攝影 倫曉璇

中國網:何班長,您好!歡迎您做客我們的節目。

何劍波:主持人好!各位網友大家好!

中國網:基層的一名士兵,當選為黨代表,這在武警交通部隊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請您談一談當選後的感受?

何劍波:在西藏阿裏當兵18年,能夠代表武警交通部隊參加十九大,是黨組織和部隊官兵對我的信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豪,同時也深感壓力大。雖然我的學歷不高、壓力很大,但我一定不負重托,認真學習,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入伍以後,部隊不但把我從一名農村青年培養成一名軍人,還送我學習了救援裝備和操作技術,把我變成一名技術骨幹。這些年,不管是紮根邊疆、高原,進行養護保通任務,還是參與搶險救援任務。我的每一次成長進步,每一次立功受獎,都離不開黨的創新理論的指引,離不開黨組織和部隊對我的培養,更離不開各族人民和戰友們對我的關心支援。

在18年的軍旅生涯中,我只是盡了一名武警交通兵應盡的職責,履行了一名軍人應盡的義務,組織卻給予我這麼高的榮譽和肯定,讓我十分感恩。我會用自己的生命珍惜這份榮譽,把榮譽作為進步的起點,以更高更嚴的標準要求自己,更好地為黨和人民工作,為黨旗增輝。

中國網:入伍18年,您在“生命禁區”西藏阿裏就工作了16年,是什麼樣的信念讓您選擇紮根那裏?

何劍波:是忠誠!在阿裏高原堅守16年,支隊有10名戰友犧牲在新藏線工作5年以上的官兵,80%以上患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症,50%以上患有高原性心臟病,40%以上高原性指甲凹陷、脫髮,95%以上有記憶力減退現象。結婚5年以上要不上小孩、因長期分居導致離婚、因個人高原疾病導致小孩患先天病等問題的官兵不在少數。我也因長期的高原工作,也患上了高原性心臟病,身體健康不是很好。有人説,我們高原官兵工資高,也有人説我們賺取的是生命的折舊費。説心裏話,高原工資曾經對我有過吸引力,但金錢買不來健康,換不回青春。我們之所以能不顧一切守護天路,更多的是因為心中的忠誠和肩上的責任。

我們支隊常年執行道路養護任務,夏季大部分時間在路上刷邊坡、掏涵洞、清邊溝、填坑槽、補路面,常年在野外風吹日曬,戰友們臉上的皮脫了一層又一層,嘴唇一裂開,幾個月都好不了,官兵們都有一張與實際年齡相差懸殊的蒼老的臉,一雙佈滿老繭皴裂的手。就這樣,我們天天干著同樣的事,走著同樣的路。這對人的意志是一種非常大的考驗。讓我感到的是驕傲和自豪,考驗面前高原官兵沒有退縮。我們十六年如一日,一米米用腳步丈量忠誠,一次次用行動檢驗意志。我們四支隊官兵沒有辜負國家的期望和沿線群眾的期盼。也正是一代代交通兵的忠誠感染著我,激勵著我,讓我捨不得離開這塊土地。

十九大代表、武警交通四支隊三級警士長何劍波。(武警交通四支隊提供)

    中國網:您工作的地點平均海拔4600多米的高原,可以説您和戰友是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進行養護保通,您認為這樣的工作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何劍波:記得2006年冬天,我和戰友胡傳凱駕駛皮卡車正在中隊的養護路段巡查,突然下起了暴雪,短短一小時,皮卡車便在白茫茫的雪地裏動彈不得,與中隊的通信也斷了。我們只能下車徒步。當時與其説是走,其實是在一米多厚的雪地裏爬。不知過去了多久,我們的手腳凍僵,眼裏金星直冒。就在這時,我看到不遠處有一個人影,來不及多想,我們卯足勁在海拔5000多米的達坂上、在將近1米厚的大雪中奮力向那人影靠近。到了跟前才知道被困者是一名開車前往普蘭的藏族老鄉,因遭遇暴雪被困在路上,看他渾身抖得厲害,我趕緊將自己的手套和隨身攜帶的壓縮乾糧遞給了他。隨後,我們帶著他,一行3人又艱難跋涉了20多公里才回到中隊營區,還幫助藏族老鄉找到了自己的親人。最後中隊又派出裝載機把他被困的車輛拖了回來。

    在平均海拔4663米的新藏線上,生活環境遠不如內地,但是在這裡工作,我會感到自豪和滿足,因為我們不但保通了這條重要的國防公路,還時時刻刻都可以幫助路過的各族人民,他們的肯定,讓我感覺到自身的價值所在。

    中國網:我們了解到您有個外號叫“天路第一挖”。您會操作挖掘機、抓料機、雙臂機器人等10多種主戰裝備,給我們介紹一下這些技藝是怎麼練就的?

何劍波:我入伍時只有初中文化,但在部隊這些年,我學習了不少。記得在入伍第一年,在參加挖掘機操作集訓期間,我白天跟著師傅練,晚上拿著書籍鑽,反覆琢磨基本原理、操作規程,大概用了半年時間就能熟練獨立操作、排除常見故障,成了同年兵中的佼佼者。擔任操作手後,為了提高機械維修技能,我經常找來廢舊機器零件一台一台拆卸,手指經常磨得出血,身上衣服經常滿身油污。最終練就了通過聽聲音、看煙色、聞氣味、摸溫度等“絕技”判斷機器故障。

記得2015年12月20號,深圳光明新區突發特大山體滑坡。我們支隊派了14名官兵參加搶險救援,現場倒塌的建築物鋼筋林立,一般的救援裝備無法作業。為儘快打通生命通道,我們部隊首次引進抓料機、雙臂機器人等高新救援設備,當時沒有人會操作這些設備。憑藉多年操作救援裝備的經驗,我用了2個小時就快速掌握了操作技巧,火速投入救援工作,為黃金救援72小時爭取了時間。

到目前,我已經能夠熟練操作挖掘機、裝載機、推土機、抓料機、雙臂機器人等10多種主戰裝備,並利用業餘時間攻讀了機械工程專業多門課程。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跨境救援現場,何劍波駕駛挖掘機打通道路。(武警交通四支隊提供)

中國網:提起您,武警交通部隊上到將軍下到列兵,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尤其是尼泊爾8.1級地震時冒著生命危險打通了“卡脖子”路段,令人十分欽佩。那次的戰鬥經過是怎樣的?當時哪來的那麼大的勇氣?

何劍波:當時我駕駛的挖掘機,在救援現場需要多次爬上數十米高的塌方體,挖掘機每前進一步都左搖右晃,那種搖搖欲墜的感覺讓人心驚肉跳。在那樣的環境下,説實在的我也擔心過,害怕過。當時,戰友們好心勸我説,班長,還有六個月就退伍了,別去冒險。其實,在那樣的情況下,我也知道搶通道路十分危險,但是面對受災群眾,我最怕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作為農民的兒子和軍人,促使我毅然走進駕駛室發動了機械。但是誰也沒有想到,晚上11點,眼看快要到達塌方體對面時,危險還是來了,由於余震影響,鬆軟的蹋方體開始垮蹋,挖掘機下面突然一滑,溜到了離懸崖邊1米的距離,山體上滑落的小石塊不斷砸擊著挖掘機機體,駕駛室也被石塊砸了一個大坑。在那種情況下,躲肯定是沒地方躲,只能待在駕駛室內聽天由命,所幸有驚無險。就這樣,我在挖掘機履帶三分之一懸空的情形下不斷向前掘進,將一塊塊石頭挖開,一處處險情排解。經過奮戰,我和戰友們提前了6個小時打通了友誼隧道和國道318線K5362處等關鍵性路段,為物資運送和受災群眾轉移提供了保障。

中國網:剛才您介紹的尼泊爾地震救援,是一次跨國抗震救援。在執行這樣的跨國救援任務時,交通部隊的官兵面臨是一種什麼樣的考驗?

何劍波:在部隊跨出國門之後,為了儘快搶通生命通道,我每天工作時間都在十六個小時以上。連續的工作,説實話都很疲憊,在眼皮打架的時候,真想把機械停下來,哪怕睡十分鐘也好。但是時間不允許,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我在駕駛室內,備了兩樣東西,一樣是風油精,一樣是女兒的照片。困的時候,一抹風油精,累了的時候,就看看女兒的照片,我的精氣神就會上來。由於反覆地抹風油精,我的皮膚都被灼傷了。抗震救災30天,因時間不允許,沒有換過一次衣服,又臟又臭的內衣,將我的背部、腹部和襠部的皮膚都磨爛了。我到衛生隊治療的時候,軍醫正午一邊擦拭,一邊流淚。在搶險期間每個戰士每一天只有兩三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機械上度過。現在我們交通兵流行一句話 “寧願讓生命透支,也不能讓使命欠賬”,這就是我們交通兵。

中國網:當兵以來,你算過自己參加過多少次搶險救援嗎?哪次的經歷讓您最難忘?

何劍波:我先後參加過“4·25”尼泊爾地震、深圳“12·20”特大滑坡、新疆葉城“7·6”特大泥石流、“7·17”西藏日土特大冰崩等300余次搶險救援任務。

除了大的搶險任務,每年冬季,我們還要擔負新藏線除雪保通和被困人員車輛救援工作。冬季大雪時期,新藏線馬攸木拉、門士鄉、普蘭支線等地段風積雪往往達到三四米,能見度有時不到兩米,經常有行人、車輛被困,部隊需要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環境中清雪保通。

記得2015年1月25日,阿裏地區普降暴雪。暴風裹著大雪,滿天飛舞,馬攸木拉段被風積雪覆蓋,道路嚴重被阻,30余輛車100多人被困途中。接到救援命令後,中隊立即投入到清雪保通行動。而我和其他幾人編在了機械清雪突擊組。由於路標被掩埋,加上七、八級的大風,坐在駕駛室根本看不清路面,停下機械等風停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儘快打通風雪路段,解救被困群眾,我把自己裹了個嚴嚴實實,跳進雪裏,站在機械前面,一步步為裝載機探路,通過前後5個小時的堅持,最終打通了500米的風積雪道路,為受困的車輛開闢了通道。地方群眾被救助後也動情地説,你們支隊的戰士太堅強了,如今的年代,像這樣豁出去幹,真讓人佩服,你們是好樣的!其實,這次救援只是我們無數次救援行動中的一個,為了搶通道路在風雪中乾十幾個小時,在四支隊是常有的事。

中國網:從家鄉來到高原18年,一共回過幾次家?

何劍波:我們高原兵基本上每年都能回家兩三個月,基本上到年底休假。老兵可以休假回家過春節。

中國網:常年不在家,是不是覺得對家人有很多虧欠?

何劍波:我的女兒今年十一歲了,她剛生下來時,我堅信自己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父親,然而這個願望我落空了。到今年為止,我只陪她過了一次生日。除了虧欠女兒,我還虧欠父母。我的父母都在農村,60多歲了連省城都沒有去過。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帶他們到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去看一看,盡一點兒子的孝心。這個計劃我已經謀劃了很久,但卻一直沒有成行。結婚前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夠,女兒出生後父母忙著帶孩子,孩子大了的時候,我卻抽不出時間。每次提及此事,父母都笑著説:孩子,回趟家就那麼幾天,多陪陪老婆孩子吧。父母的理解,讓我更加愧疚。在高原堅守的16年,還有許多的不容易,有許多的不忍心。但我想作為交通兵既然選擇了,就要風雨無阻。既然選擇了,就要犧牲奉獻。既然選擇了,就要一往無前。

中國網:參加完黨的十九大後,再回到基層中隊的崗位上,您有什麼新的打算和計劃嗎?

何劍波:回去以後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自己要帶頭學習好、領會好十九大精神,在基層部隊、在家鄉宣傳好十九大精神,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做十九大的學習者、宣傳者、執行者。作為一名基層中隊技術骨幹,我會始終牢記黨和人民對自己的培養,做到對工作高度負責。我一定會繼續保持本色樹好榜樣,保持兵之初心,認清獲得榮譽後肩負的重要責任,樹起黨員好樣子,軍人好樣子,搞好傳幫帶,發揮好英模的引領示範作用。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主持人 裴希婷;攝像 劉哲;後期 劉凱 裴希婷;主編 鄭海濱)

< 閱讀全文 >
< 收起 >
本期人員:責編/文字/主持人 裴希婷;攝像 劉哲;後期 劉凱 裴希婷;主編 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