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班本課程的“瓶頸”在哪

發佈時間: 2016-03-02 13:45:3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田冰冰  |  責任編輯: 王瑞芳

    一線教師談及對班本課程開發,多年來質疑一直容易停留在佔用時間學業衝突等矛盾上。長期以來,始終把課程開發與學科教學當作格格不入的兩件事情,這種傳統思維的慣性,著實阻礙了班本課程開發實質性的進展。

一、打破教師傳統“困難重重”的思維執念,第一時間開啟       

      有時,萬般地解釋困難,不過是給我們自己的原地不動尋找理由,然後心安理得地原地未動,何提推進? 不如先做起來,逐步再去擴張班本課程的領土,繼而改變操作中的瓶頸問題。

    我們不必抵觸去創建班本課程,班本課程是豐富完善學生綜合素養,形成班主任特色課程的主陣地之一。騰出一些精力,為你自己特色的打造,和班上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做點事情,為什麼不呢?

      我們也要破除一種執念,我沒有時間,請領導給我指定時間;我沒有資源,請學校給我調劑一些資源……班本課程實施的大廈的一磚一瓦,都靠我們自己打造。等著別人給你籌備好了再開工,恐怕要等到地老天荒。

      我們更不要猶豫,某個思路值不值得去做?任何一個今天看似垃圾素材的東西都有可能成為明天閃爍著咱思想光輝的金子。關鍵在於,第一時間去開啟。

      達成了如上共識,顯然就可以披荊斬棘,我們就可以開始思考具體的內容及策略了。

二、解決教師“沒方向”“沒時間”等難題,追求質的提升

       1、沒方向?你的資源、特長中最隱藏著你的方向

      水滴石穿,不能亂滴。一個人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教師首先也要學會清理資源,選定方向。教師自身的特長、愛好,所擁有的家長資源、社會資源,都能為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也是你的專業化成長的重要基石。從最擅長點、最有興趣點、最貼合學情點做方向選擇,適合學情師情的,就是值得開啟的課程方向。

      有一次我在貴州和許多山村的老師共同聊起家長行業故事課程。那些原本城市化的家長資源顯然不能如法炮製。一位老師站起身來説:我是在偏遠農村的一位村小老師,我們的家長中土家族和苗族的有很多。有些家長能夠製作非常民族特色的風味小吃;有些可以做民族的刺繡……我準備把這些資源先用起來。這就是我的特色。樸素的老師,樸素的話語,一番話聽得我心潮澎湃,這樣的清理資源、自我診斷,不正是在反思中最好的預設和開啟麼?  

       2、沒時間?得靠轉換平臺、優化思路、提高效率     

       落實班本課程的時間,可以靠轉換平臺、優化思路、提高效率。如,把班本課程放到微信平臺做,讓課程成為連線師生課餘生活的新平臺;把班本課程的主角,放給優質的家長資源,長袖引入資源,破解教師精力不足的難題;把機械應考的狀態不斷優化,合理騰出小塊時間做班本課程,你會發現學生的綜合能力的提升與成績單的提升,未必是兩個概念。統整得當,完全有可能是相得益彰的。

      3、沒實效?在草根實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升

      當我們是科任教師角色時,思考授課內容的重難點,及逐步思考授課縱深思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當我們回到班主任角色中來時,我們又開始簡單的思維路徑:要做什麼活動?哪個時間做?未及深入思考,便已開始匆忙行動。

      缺少對問題的深度的思考和設計,以至於常常我們做過了很多事情,卻無記錄,無現場照片,無經驗梳理,仿佛一隻下山尋寶的小猴子,到頭來,兩手空空,讓精彩的課程設計,除了腦海中美好的回憶之外,成了地地道道的三無産品。

      一線工作的我們,恰恰應該不斷增加課程産品意識。現場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活動設計時,思考自己的思路系統,順延一條線索,深入做,持續做。在活動過程中,及時留住第一手的精彩鏡頭;活動結束後,收集感受,撰寫教育故事。

      活動做完了,事情並沒有完。通過論文、故事、照片等形式,分享出去,如果能有三兩位跟隨者看過了受益了,倣照我們做下去,我們又通過對自己行動的傳播,達到了傳幫帶的作用。帶下一屆新班時,這些資料的保留,又使經典活動成為了班級保留曲目。   

     已經有了大量實踐經驗的你,不要滿足於粗淺的經驗型內容,嘗試梳理建構自己的系統,寫下來,講出來,邀請三兩同伴進行追問和質疑,在此基礎上,進行更一步的完善和豐富。如此迴圈上升,去實現新一輪的成長,一人一品,品出滋味。

      班本課程的林林總總,一句話概括,辦法總比困難多。班本課程的優化落實,靠的是教師育人觀念的轉變與開放經營的思路變式。最重要的是,還猶豫啥,先做起來。

(作者單位係重慶市巴蜀小學校

責任編輯: 王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