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堅守“一人一校” 大山深處譜寫奉獻之歌——重慶市石柱縣河嘴鄉旗峰村小學教師文友田

發佈時間: 2015-09-11 11:18:4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黃婉晴  |  責任編輯: 黃婉晴

文友田和孩子們


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特級教師”、“名師”系列報道之七

中國網訊 (記者楊亮) 在又一個教師節來臨之際,中國網陸續對重慶市教育委員會表彰的一批“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特級教師”、“重慶市名師”進行深度採訪報道。

文友田,1956年出生,中共黨員,一名普通的高寒山區少數民族教師,自1978年參加教學以來,他紮根山區37年,不畏艱辛和病痛,甘於貧窮和平凡,把一批又一批的土家山娃送出了大山。他37年堅守“一人一校”,在海拔1300多米的旗峰村,獨自一人上完小學和幼兒班的各門課程,從語文、數學,到體育、音樂,一科不落。他37年帶病執教,當了20多年的民辦教師,勤奮教書、嘔心育人,在簡陋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動靜結合與年級互動學習,演繹不同班級的複式教學,教學活動有聲有色,教學品質始終居學區前茅。正是由於文老師的感人事跡以及對教育事業的偉大奉獻,他先後獲得了北京“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獎”、重慶“最美鄉村教師”、“重慶市教職工師德標兵”、“重慶市教育委員會優秀共産黨員”、“石柱縣首屆雙十佳建功立業標兵”、“石柱縣第三屆突出貢獻獎”、“石柱縣十佳鄉村教師”等榮譽稱號,重慶電視臺、重慶日報、人民網、騰訊網等媒體曾先後報道過他的先進事跡。

37年紮根山區,用奉獻書寫無悔的人生。

一個人對理想的執著,可以用歲月的積累來計算。文老師對山區教育的執著,37個春夏秋冬作了最直接的見證。1978年,青春年少的文老師走進大山深處的旗峰小學,把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年華獻給了大山、獻給了學生。海拔1300多米的旗峰村,環境惡劣、資訊閉塞、交通不便,條件極為艱苦,是河嘴鄉海拔最高、最為偏僻的地方,旗峰村小學是當地方圓三十多裏唯一的鄉村小學。山高路遠,文老師的家距學校8里多路,每天一個來回就是16多裏。學校沒有廚房、沒有水源和其他生活設施,文老師每天吃過早飯就急匆匆地往學校趕,朝去暮來,不知經過了多少風雨,有多少次走到學校都是衣褲全濕,有多少次在上學途中雨傘被大風卷壞,等到一天的課上完,已是太陽西斜,他才與孩子們踏上回家的路,吃上一頓傍晚的午飯。

37年挑書萬斤,用雙肩扛起希望的曙光。

旗峰小學離中心校有10多公里遠,無公路連接,中心校無法將書本運到村校去,每到開學,文老師都會叫上妻子一道翻山越嶺到鄉場上為孩子們領書,他挑一擔,妻子背一簍,用一把又一把的汗水,把新書領回村發給學生們。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有六七十人,少的時候也有二三十人,一套書就有三四斤重,這樣一來,每次都是二三百斤的樣子,一年春秋兩季,37年下來,行程近2000公里,背上背過的書至少也有兩萬多斤。“南懷瑾文教基金會”理事廖南鋼先生對文友田老師如此評價道:“教書不挑書,挑書不教書,文老師既挑書又教書,37年堅持一人一校,同時開展愛心教育,堅持因材施教及鼓勵教育的方式,為留守兒童和山村兒童的教育傳播了正能量。”

37年不畏貧病,用生命托起明天的太陽。

在他的教學生涯中,當民辦教師就當了21年,拿著微薄的工資,既要養家糊口,又要看病吃藥,一個月的工資還不夠吃藥的開銷,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全家人至今還住在一幢破舊低矮的土坯房裏。他每天盡心盡職上課,放學了下到田地裏幫助妻子幹農活,天黑了又趕回家挑燈備課。由於長期的超負荷工作,從1991年開始接連患上了慢性糜爛性胃炎、腰椎間盤突出、腦動脈血管硬化,腦鳴腦漲得生不如死,多病的折磨讓文老師吃不好飯、睡不著覺、走不穩路,現在完全是靠藥物支撐著疲憊的身軀。領導多次叫他請假休息,他卻仍堅持上課,因為他不和孩子們在一起“病情”就會加重。好幾次暈倒在講臺,好幾次醫生在教室裏給他打點滴,好多次被送進了重病房,可只要病痛稍微減輕,他又會拖著虛弱的身體出現在教室,憑藉頑強的毅力,巍然站立在講臺上。

責任編輯: 黃婉晴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