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2日訊 記者楊耀文 近日,記者來到坐落在重慶市萬州區天城鎮塘坊一個具有“青青校園、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歷史極其厚重、鑄造了無數英才的百年老校——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進入校園,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前方行道樹上近百幅字體各異的紅色對聯。據介紹,這些對聯是學生根據學校要求必須練好“三筆字”(粉筆、鋼筆、毛筆)教學目標的部分習作,也是幾十年來形成的一貫傳統了。
校訓篇
當記者希望校方介紹一些關於學校的發展歷程等情況時,校領導把記者帶到了一個用透明的有機玻璃外罩籠罩的石碑前,石碑上面刻著的鮮紅色大字,十分引人注目,這便是幼專的校訓碑。據介紹,這是為了讓校訓碑免受風霜雨雪的侵蝕,而特地建造的玻璃保護罩。
這塊校訓碑比一般的石碑更加髙大厚重,石碑高2.2米,寬1.2米,厚0.17米。石碑的頂部因為風化而缺失了一小塊,有的地方石料已經開始起層,顯出風霜磨礪的痕跡。
碑文上大紅色的篆書字體提醒著人們,這便是校園裏傳承了近百年的校訓:“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在校訓的左下側,是一段200字左右的石刻小字,這是一篇關於校訓的題記,講述了當時校訓題詞的由來。
校訓的題寫人章太炎(章炳麟),係1917年7月,護法運動中孫中山就任海陸軍大元帥時的大元帥府秘書長。次年,護法運動失敗後,章炳麟離開廣州北巡視察,途中,章炳麟乘船經萬縣時,應時任校長鐘正懋之邀到學校視察而題。
據原萬縣師範學校(幼專前身)兩位退休教師(李祥清和沈毓斌是)潛心研究後認為:
校訓內容選自《荀子•勸學》篇——“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意思是説,沒有潛心鑽研的精神,就不會有洞察一切的聰明,學業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就不會有顯赫卓著的成就。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慢慢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努力地奔走。
據介紹,今年是幼專辦學歷史100年,而校訓碑亦有96年曆史。李祥清告訴記者,這則校訓旨在為了讓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以此來勉勵學生努力學習。
現任校長柳衛東,曾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也對校訓作了這樣的詮釋:校訓銘志達功,內外兼修育人;善待源頭活水,文耕百年常新。
紅色篇
在學校博物館,學校工作人員面對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物品、一篇篇文章,為記者講述了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的前世今身。
萬州師範學校發軔于原四川省立第四師範學校,由留日學者鐘稚琚先生創辦于1914年,初建於萬縣城東門外文昌宮,1918年遷至離城十余裏的亢家灣,後遷天城鎮。是當時下川東之最高學府。亦是當時四川僅有的四所師範學校之一。懷抱讀書救國,追求真理之目的,肖楚女、惲代英、劉伯堅、何其芳、彭咏梧等革命先輩來此任教、讀書、講學,傳播馬列思想,造就革命人才,涌現出大批熱血青年積極投身革命鬥爭,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立下不朽功勳,學校享有“下川東革命搖籃”之美譽。百年風雲,百年教育,學校五易其名,歷經桑田,曲折發展,堅守教育救國、培育英才之目標,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引下,以師範教育為特色,注重傳統教育,狠抓素質培養,力爭全面發展,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達兩萬之眾,聲名遠揚,銘刻歷史。
比如,劉伯堅在省四師成立的第二年,便從川北大巴山腹地平昌縣步行580里山路來到學校求學。受革命影響,他的政治思想迅速昇華,是當時在省四師求學的覺醒一代青年的代表。他于1917年秋離開省四師,三年後去法國勤工儉學,並參加了由周恩來、趙世炎發起組織的“旅歐中國少年共産黨”(1923年改為“旅歐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成為一位偉大的共産主義戰士。
1919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爆發了,省四師的同學們有了新的覺醒,他們和全國的學生一樣,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他們走上街頭,參加遊行示威,剷除了街市上的日本仁丹廣告。萬縣的日本三菱公司雇力夫運桐油上船,經省四師的同學勸阻後,力夫全部散去。
1920年6月,省四師遭到劫匪襲擊,數十名教員被綁走,有一人被打死,七人被擊傷。這是在軍閥統治下,教師身心受到嚴重摧殘的血證。
一度時期,該校師範部吸引了許多畢業于全國名牌大學教師的前來任教。如劉明揚、李曼成、秦斌,均畢業于北京大學國文係;何超騰、李嘉仲分別畢業于北京師範大學體育係和教育研究所。更有留學回國任教的,如首任校長鐘正懋曾留學日本,數學教員孔羽豐畢業于日本工業大學,博物教員丁榕臯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法語教員池偉棠畢業于法國里昂大學。
1923年春,國民大革命前夕,四川人民飽受軍閥混戰和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之苦。此時,肖楚女受省四師校長劉明揚的聘請,由重慶來到省四師任教,他開始將共産主義的星星之火,撒向省四師這片熱土。
肖楚女來到省四師後,擔任學校的國文課教學。他把課堂當作戰場,自編教材,將魯迅的作品和《新青年》、《嚮導》等書刊上的文章選作教材供學生學習。他還在同學中組織“讀書會”,指導青年學生在課餘閱讀《共産黨宣言》等書刊,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灌輸青年學生的頭腦。
當時,省四師校長劉明揚是國家主義派,他極力鼓吹“內除國賊,外抗強權”,把矛頭指向共産黨和幫助中國革命的蘇聯。還散佈什麼“挽救中國之道,只有立足於國家主義而不立足於共産主義”的謬論,又讓一些國家主義派的骨幹分子霸佔著講壇。肖楚女通過課堂、讀書會、壁報及其他活動主動出擊,旗幟鮮明地反對國家主義,向廣大青年學生明確指出:只有反帝反封建,走革命的道路,才能挽救中國。與此同時,肖楚女還發動學生掀起了一個“擇師運動”,將一個個國家主義分子趕下了講臺,甚至攆出了校門。之後,肖楚女又趁熱打鐵,鼓勵學生成立學生自治會,還教育學生多參加勞動。他自己生活十分儉樸,他把每月薪金的大部分都拿去作發展革命事業的經費。
1923年初夏,革命先輩惲代英路過萬縣,會見了肖楚女。肖楚女特地邀請惲代英到省四師向學生作了一次“中國向何處去”的演講。惲代英在演講中,對國家主義派的種種謬論,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堅定地指出中國只有走俄國人的路,實行社會主義,才是正確的出路。他的講話,再一次在青年學生中掀起革命狂瀾,更加堅定了他們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信念。
肖楚女在省四師的革命活動,招來了守舊派和國家主義派分子的忌恨和排擠,1923夏天,期末考試結束後,肖楚女被迫離開了省四師。
肖楚女在省四師的時間雖然只有近半年,但他卻在這塊處女地上,深深撒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在學生中組織“學習勵進會”,積極進行團組織的建立準備工作。不久後,省四師在下川東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C•Y組織),發展了吳毅(吳心仁)、朱亞凡(朱澤淮)、吳逸僧(吳心俊)、鄭叔倫等為團員。這些團員在以後的革命鬥爭中,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如吳毅入黨後曾任中共廣州市委書記,是1927年12月廣州起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1928年7月組織第二次廣州起義時,被捕犧牲,年僅21歲。他的胞兄吳逸僧離開省四師後,追隨肖楚女,考上了武漢中央軍校,後來回到老家忠縣開展武裝鬥爭,擔任了黨的縣委書記。1930年8月,他協助李光華、王維舟指揮的四川工農紅軍第三路遊擊隊,向鄂西東征渡過長江時,做出過重大貢獻。10月參加原三路紅軍遊擊隊副總指揮秦伯卿組建的“共産軍”並擔任政委,為革命鞠躬盡瘁。朱亞凡後來入了黨,長期堅持地下鬥爭。1940年3月,在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的反共活動——成都“搶米事件"中被捕犧牲。
“九•五慘案”死難者的血跡還未幹,投蔣的楊森就向英帝妥協投降,還奴顏媚膝地組織御用“九•五”足球隊,專與英國軍艦足球隊進行所謂“友誼”賽,想以此來抹掉萬縣人民心中對英帝製造“九•五”慘案所種下的仇恨。
當時,省四師體藝組負責教師是北師大體育係畢業的共産黨員何超騰。他于1926年下期來校任教,在教學中他提出“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而進行體育運動。”在他的嚴格訓練下,體藝組的足、籃排球隊在各種場合的比賽中,均屢戰屢勝,早負盛名。因此,楊森指名要省四師足球隊員參加“九•五”足球隊與英艦“白雀號”足球隊的比賽。由於“九•五”足球隊未注重配合,前兩次比賽均告失利。以何超騰為首的省四師愛國師生,憋著一股氣。為了給“九•五慘案”雪恥,為中國人民爭氣,他們加緊訓練,還要校長唐士心向楊森轉達要打敗“白雀號”足球隊的決心,並立下了“軍令狀”。在第三場比賽時,楊森也坐到了主席臺上觀戰。穿著省四師隊服的“九•五”足球隊,懷著雪恥的決心,充分發揮自己的水準和特長,終以2:0戰勝了“白雀”隊。頓時,場上萬眾沸騰,勝利的消息也迅速傳遍萬縣全城。1928年10月,何超騰又指導省四師的籃球隊和排球隊,打敗了停泊在萬縣的美國軍艦上的籃球隊和排球隊。省四師球隊的勝利,受到了萬縣人民長時間的稱頌,人們稱頌何超騰是反帝英雄。
英才篇
從建校到土地革命,再到新中國建立的各個時期,省四師以銘記校訓為指針,以弘揚傳統為目標,以創新實幹為根本,培育出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路路英才。如呂在和,1927年從省四師回到川北達縣蒲家場開展黨的活動,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了達縣第一個黨支部;1929年4月在萬源固軍壩起義任四川第一路紅軍遊擊隊司令員的李家俊,領導川陜邊區巴山遊擊隊;從1935年1月起與敵人鬥爭長達6年之久的趙明恩;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將領張愛萍、魏傳統等,都是蒲家場支部培養發展出來的黨員。有的在省四師入黨的學生,離校後到各地去組織群眾和領導遊擊戰爭,直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趙明恩、陳光鑫、江琬等,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萬縣師範學校自1914年建校至今年,已走過了100年的風雨歷程,譜寫出一頁頁壯麗的歷史篇章。民主革命時期,省四師、省萬師是下川東的最高學府,青年學子的革命搖籃。革命先輩肖楚女、惲代英、劉伯堅、陳伯鈞、李嘉仲、彭咏梧等,都曾在這裡工作、學習或戰鬥過。他們在學校傳播革命思想、培養造就革命人才,為推動中國革命向前發展,立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學校培育的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抱著救國救民之志,有的戰鬥在學校;有的回到家鄉從事革命活動,宣傳發動群眾,領導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有的歷經艱辛,奔赴井岡山或延安;有的到戰爭前線,揮戈躍馬、縱橫馳騁。他們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僅在1949年重慶“11•27”大屠殺中,省萬師就有藍蒂裕、石文鈞、黃楠材、高天柱、袁德朗、朱世君、顏昌豪、趙晶片、胡作霖、賴德國、師韻文等十余名烈士遇害。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黨和政府對教育事業的日益關懷和重視,萬縣師範學校不斷發展壯大。其間雖經“文革”的干擾和衝擊,但經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以後,學校很快又走上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幾十年來,萬縣師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的師資,為萬縣地區和四川省、重慶市教育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殊功。
易開基,1926年入省四師,後考入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業後在國立中央音樂學院任教,任教授、鋼琴系主任,是我國第一流鋼琴家;王懷安,1931年入省四師,歷任四川大學黨總支書記、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推事、司法部辦公廳主任、司長、部長助理,最高人民法院庭長、常務副院長;
彭紋,1943年入省萬師,曾任《羊城晚報》社理學術部主任,《求是》主編,主編出版有《〈求是〉文粹》、《成功家的故事》等;應維森,1946年入省萬師,1987年任中國民航成都雙流機場總經理、黨委書記,並被選為中國民航協會第一屆副會長,高級政工師,1994年被評為“中國500名企業創業者”之一。
張經紋,1948年入省萬師普二班,畢業後長期在附小、雞公嶺小學任教,著力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閱讀、作文結合的規律,撰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等書,獲省特級教師、省勞模、省“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
張永枚,1949年入省萬師28班,我國現代著名詞作家、詩人,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創作的著名歌曲有《騎馬跨槍走天下》、《井岡山上採楊梅》、《人民軍隊忠於黨》、長篇小説《紅巾魂》、長詩《西沙之戰》以及現代京劇《平原作戰》等;
郎太根,1952年入萬師,我國現代著名詞作家,後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作家協會會員,教授,八十年代為萬師創作了校歌歌詞;
李德奎,1952年入萬師,後任西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多次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駱玉芝,1953年入萬師,長期在貧困山區任教,曾任雲陽鳳鳴小學校長,1979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82年被選為“十二大”代表;
汪建德,早年畢業于萬縣師範學校,現任萬州第二高級中學校長、黨委書記,係中國教育學會會員、重慶市教育學會安全穩定專委會理事、區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區教育學會學術委員、區教育學會德育專委會副理事長、萬州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萬州教師進修學校特聘高級講師、重慶三峽學院特聘教授,重慶市中小學骨幹校長。
主持國家、市、區級科研課題4個,有20余項科研成果獲全國、市、區“優秀科研成果獎”,撰寫的40多篇教育科研論文在《中國教育學刊》、《中小學管理》、《今日教育》等國家、省級刊物公開發表,主編、參編著作三部,出版個人專著一部。
先後榮獲萬州區“教育宣傳先進個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高中教育先進個人”、 “十佳創新能手”,重慶市“優秀德育工作者”、 “教育系統普法先進個人”、“教育安全穩定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産黨員”, 全國“德育科研先進個人”等稱號。
傅開國,1977年入萬師,現任重慶市萬州區教育科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副所長,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享受政府津貼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重慶市萬州區首批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教育部課程諮詢委員會委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130多篇共100余萬字,主編、撰寫教育教學論著、語文工具書、教師用書等150多冊(部)計4000多萬字,其成果18次獲國家及省市社會科學、優秀教育成果一、二、三等獎。
此外,還涌現了羅永芬、譚宜同、周啟元、余厚生、潘光秀、賈世珍、程良勤、張宗波、任開順、黃德忠、郎天珍等一批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或優秀班主任,以及原萬縣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明政、原萬縣市政協主席賀啟厚、原萬縣市政協副主席黃昌元、原萬縣縣委副書記淩希政等一批黨政領導。更有一批畢業生正戰鬥在各級領導崗位上,積極推進依法治國、改革創新,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譜寫新的篇章。
據統計,百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合格師資,為四川省和重慶市教育事業的發展立下了殊功。據統計,從1950年到2014年,萬師共送畢業班42屆,畢業學生7888人。1966年以前,附設中師函授部畢業學員4550人,兩項合計12400人。加上建國前的師範畢業生,總數超過13000人。如果加上1994年後的萬師畢業生,原幼師的畢業生,以及商貿中專的畢業生,共約有4萬多畢業生。這些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省內各地,絕大部分被分配到原萬縣地區九縣一市的小學和初中。他們當中不少已成為各級各地的領導,或是中小學骨幹教師。
責任編輯: 佟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