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發佈時間: 2015-02-12 09:08:16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加琴  |  責任編輯: 佟靜

 

內容提要:以人為本是當前語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正確處理“導”與“學”的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從“我想學”到“我學會”,從“我會學”到“我樂學”,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語文教學目標。

關鍵詞: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效率 我想學 我學會 我會學 我樂學

費時多,效率低,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提高語文教學課堂效率,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課題。要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就必鬚髮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以及相關的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它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並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讓學生通過積極的智慧活動獲得知識,培養情感,發展智慧,促使他們生動和諧地發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能讓他們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達成教學目標即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能否主動地投入並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關鍵。那麼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效率得以提高呢?結合我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我想從以下五個方面談一談:

一、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首先,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課堂氛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巴班斯基説:“教師是否善於在上課時創設良好的精神心理氣氛,有著重大的作用。有了這種良好的氣氛,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進行得特別富有成效,可以發揮他們學習主動性的最高水準。”實踐證明,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可以讓學生在寬鬆的愉悅的情境下,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開發他們的智慧潛能,從而更快更好地學習新知識,並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學習,從而逐步形成適合學生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以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構建新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讓學生帶著一種激動的、輕鬆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體驗到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快樂。教師要以滿腔的熱忱對待學生,以無私的師愛幫助學生,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積極飽滿的情緒鼓舞學生,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以嶄新的教育理念誘導學生,以切實有效的方法啟迪學生,以崇高的責任感關注學生,以期待的目光激勵學生,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體驗到老師的愛給他們帶來了知識的豐收,思想的充實,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二、創設互動情趣,激起“我想學”

激發學習興趣、人人參與課堂學習,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古人云:“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之者。”學習興趣是直接維持和推進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狀態,這是一種直接地發自內心地對學習的愛好和追求。要想調動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就要注重情境教學。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也可以運用多種教學媒體、課本插圖等教學手段,聲像結合,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訓練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例如我在教學《浪花》一文時,我一上課就精心設計了這樣的畫面:天空是藍藍的,白雲朵朵,海鷗在天上自由飛翔。海水也是藍藍的,浪花是白色的。金黃色的沙灘上有貝殼、小蝦。畫面中的人物是一個小女孩,笑得嘴都合不攏,眼睛也瞇成了一條縫。孩子們看到了這幅圖,他們完全被吸引了。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學習《浪花》一文,在教到浪花悄悄地瘙癢了小女孩的小腳丫時,我抽了一個小朋友像畫中的女孩一樣去“撓癢”了圖畫中的小女孩的腳丫。小朋友們都像畫中的女孩一樣開心地笑起來,情感上起了共鳴。由於師生情感投入,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朗讀上也有了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們在愉悅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領悟了美,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可見,教師在授課時,導入要奇,授課要新,結尾要妙,處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學生一旦對學習語文産生了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投入到學習中去,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發揮教師主導,幫助學生“我學會”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學習中,主體性發揮得愈充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就愈強烈;學法愈主動,愈靈活,並富於創造性,學習效果也就愈佳。但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一般不是自發産生的,而主要是由教師培養出來的。因此,教師要珍視自己的主導作用,不斷研究,改進教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古人也説:“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此可見,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教師教給學生學會學習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可以觸類旁通,自己去解決問題,主體地位的作用就會得到充分發揮,對學習就有了興趣,自學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從而達到“終生受益無窮”的效果。

例如我在閱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比如解詞的方法(查字典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看圖理解、畫圖理解、換詞理解、演示理解等)、體會句子含義方法(聯繫上下文體會、抓住關鍵詞體會等)、朗讀的方法、背誦的方法……學法指導要按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滲透,遵循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的原則,使學生從“學”到“學會”到“會學”的目的。

四、轉變學習方式,提升“我會學”

語文是“交際性的基礎工具”,要學生掌握這工具就不能以教師的講代替學生的讀,更不能以教師的問代替學生的思、代替學生的練。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大量地實踐語言,使他們在語言實踐中主動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朱作仁教授曾以木匠師傅帶徒弟為例,生動形象地闡明瞭這一觀點。他説:木匠的基本功是劈、刨、鋸、鑿。是不是師傅問徒弟劈怎麼劈,徒弟答怎麼劈;問刨怎麼刨,徒弟答怎麼刨……通過這一問一答的方法來培養的嗎?遠非如此。在關鍵的地方,師傅示個“范”,指點一下,大量的時間是讓徒弟自己去實踐,去捉摸,久而久之,就會劈,會刨……會做傢具了。雖然木匠的工具與語文這工具有所不同,但都作為“工具”,如何掌握它,卻有共同的規律。因此,語文課要把教師的講解提問壓縮到最低限度,把大量的時間用於學生進行字詞句篇、聽説讀寫的訓練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認為,一堂好的語文課,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的時間不能超過三分之一,而學生語言實踐即默讀、朗讀、背誦、復述、動手畫詞畫句、抄寫詞句、寫作等時間不能少於三分之二。如我教學《新型玻璃》一課就是這樣。我按下面四步進行的:

1,自讀課文,回答問題:這一課向我們介紹了幾種新型玻璃?分別是哪幾種?

學生讀後,教師檢查,並隨學生回答將5種新型玻璃的名稱板書在黑板上。

2,帶著問題再仔細讀全文,思考:每一種玻璃的特點是什麼、有什麼用途?(讓學生在文中畫有關的詞句)

3,改變人稱,寫《新型玻璃自述》。把全班分為5組。分別寫出這5種新型玻璃的自述。

4,學生寫完後,各選一篇引導學生當堂評改。

從以上的教學過程看,我在整節課中很少講解和提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實踐語言。減少教師的講解和提問,並不是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放手”決不意味著“放羊”。這節課我改進了教學組織形式,使全體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有利於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培養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學生的閱讀實踐中,教師要立足於服務學生:在最需要引導時加以引導。在最需要點撥進行點撥,在最困惑的問題上解難答疑。課堂上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讓學生讀中練寫、寫中促讀,全方位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五、鍛鍊表達能力,培養“我樂學”

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活動,必然離不開學生的發言。但是為數不少的學生發言時,要麼羞羞答答、滿臉通紅、跼踀不安,要麼語無倫次、前言不答後語,要麼聲音小得像蜜蜂。長此以來,學生一上課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根本沒發揮主動性,這一問題不解決,就是“樂學”的最大障礙。於是,我先從培養學生敢説、會説著手突破。我在班內設立了“小小播音員”、“故事大王”、“朗誦能手”等榮譽稱號。每節課前拿出3—5分鐘,鼓勵學生説。課堂上組織學習小組,讓學生互相當老師,生教生,兵教兵,自己研究解決疑難問題。讓學生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辯論,自由發言,給學生説的機會,養成説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

同時,我要求同學們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①暗示自己:每天清晨默念10遍“我能行,我一定行!今天一定是幸福快樂的一天!”

②激勵自己:一定要最大膽地發言,一定要最大聲地説話,一定要最流暢地演講。

③表現自己:每天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聲音大一點,速度慢一點;每天樂觀面對生活,放鬆自己情緒,養成微笑的習慣;每天給同學講一個故事或完整地敘述一件事情。

通過我平時的鼓勵、啟發和誘導,學生齊心協力地努力,課堂效果一次比一次理想,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這樣不但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樂學”的信心。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改革課堂教學,講究策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重新煥發生命的色彩。正如葉瀾教授所説:“在課堂裏的教師和學生,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只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學生學習的潛能,才能大大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佟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