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標語)。這話深刻地闡明瞭閱讀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新一輪高考改革語文的地位進一步提高,漢語母語教學必然需要強化,海量閱讀勢在必行。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45萬字。如何落實?家校聯動,整合課內外,讓閱讀融入學生成長的脈搏。
一、課前蒐集資訊,廣泛閱讀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當我們看到一則文字材料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我們的閱讀過程,哪怕是一個説明,一則新聞。因此,我們在教學毎一課前都應有一個環節——蒐集閱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資料。要求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搜尋資料,在搜尋、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去閱讀、思考,並逐步學會整理資訊。如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前讓學生蒐集有關白血病的資料,以及海峽兩岸歷史與現狀等內容;教學《圓明園的毀滅》,先讓學生去閱讀圓明園及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等相關資料……落實課前閱讀,教師的引導、佈置與檢查尤為重要,同時也需要家長的配合、督促與指導。
二、課內激趣得法,引導閱讀
閱讀的成敗,課內興趣的培養及方法的習得最重要,教師的作用也主要在這裡彰顯。
激發閱讀興趣。皮亞傑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激發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我們應想方設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採用故事懸念、巧設問題、現身説法、適當激將等形式多樣的方法去激發、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營造民主氛圍。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體驗,借助文本鼓勵學生敢於説自己的理解與看法,鼓勵學生自主表達。即使學生表達有錯誤,教師也應正確引導,不能強行干預,以教師的觀點替代學生的看法。只有擁有一個民主寬鬆的課堂環境,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持久,自主性、創造性才可能得以發揮。
傳授閱讀方法。科學的方法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這是語文課堂的重要任務。什麼樣的文體需要用什麼方法,什麼文章適於默讀,什麼文章需要吟咏,什麼地方精讀,什麼時候略讀……以及如何説文解字,披文入情,積累詞句,劃分段落,了然篇章,神遊意境……這些都要使學生在課內實踐,習得方法,從而引領學生課外閱讀。
推薦課外讀物。別林斯基説過:“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比不讀還壞。”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隨機性比較強,鑒別國差,基本是見什麼讀什麼。這就需要教師要加以指導,適時推薦課外讀物,使好書浸潤學生心靈。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準以及課內學習內容選擇適當的讀物,以思想健康、知識性強,有益於學習為原則。如低、中年級推薦《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等合適的童話、寓言故事,高年級推薦楊紅櫻作品、《水滸》等名著……
會做讀書筆記。俗話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在閱讀時應要求學生注意圈點勾畫以加深印象,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做讀書筆記的方法要多樣,要根據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三、四年級以摘錄好詞佳句為主,五、六年級以摘錄句子、片斷,概括主要內容和寫心得體會為主。還可鼓勵學生在讀書筆記上進行插圖添畫,用圖畫進行補白。做讀書筆記不僅要在課堂上落實,更要督促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實踐,這也需要家長協調配合。
提供展示平臺。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擴大閱讀成果,防止學生放任自流,教師應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來展示課外閱讀的成果,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如開展朗誦、演講、講故事、寫作、課本劇表演、話劇表演等競賽活動,舉辦讀書彙報會、讀書經驗交流會等,以此把學生的閱讀不斷向縱深推進。
三、課後擴展延伸,拓展閱讀
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一篇課文的教學,不能以下課鈴聲為終結,要把閱讀向課外無限延伸。事實上,許多課文我們都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作者、文章主人公、體裁、單元訓練點,以及學生的學習動態引進大量的補充教材,大面積寬範圍拓展閱讀,讓優美的文章滋潤孩子的心靈,陶冶孩子情操,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精神和人格。如學習《少年閏土》後,向學生推薦魯迅的《故鄉》;學了《草船借箭》後,引導學生讀《三國演義》中的有關故事;學了《人類的老師》後,可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更多關於倣生學的知識……課後延伸閱讀也應加強家校聯繫,尋求家校全力。
四、課外實踐運用,海量閱讀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內習得的方法,需要在課外閱讀的實踐中去運用,去鞏固,去深化。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社會,都要學生創造障礙閱讀的環境和條件。作為語文教師,就要“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課標語)”;就要積極聯繫家長,爭取家長支援、配合,合力創造讀書環境與機會,開展廣泛的閱讀活動;就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圖書館、網路等各種閱讀資源,開展海量閱讀;就要及時了解學生閱讀動態,切實評價,引導學生堅持讀書。
五、讀寫相互結合,深化閱讀
葉聖陶先生曾指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説,就叫語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就要以語言訓練為核心,將閱讀與口語交際、習作有機結合起來,這既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實際要求,也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之一。“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學生在閱讀中習得方法之後,倣造或創造性地寫一寫,用一用,從而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才是閱讀教學的要義所在。課文學習中,要適時安排學生進行補寫、續寫、擴寫、改寫、倣寫,以至自由運用寫。如《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後安排補寫與台灣青年見面時的對話,《凡卡》後安排續寫老闆回來後的情景,古詩詞教學後根據意境擴寫,《花鐘》後安排對第二自然段花開的時間及花開的不同表達進行改寫,《荷花》之後安排狀物文章的倣寫……這樣的習作練習,激活的學生表達的慾望,必將把閱讀引向深入。
六、家校一體聯動,親化閱讀
學生的閱讀不能是“孤讀”,也不只是學校、師生的共讀,家庭的作用也很重要。因此,學生的閱讀是學校家庭的一體化行為。家校一體的閱讀,才是充滿陽光,充滿溫馨,充滿快樂的閱讀,也才是學生倍感親切的閱讀。
學校:打造書香校園。學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空讓學生閱讀。時間上可設置朝讀、午會、晚學,空間上提供圖書館(圖書室)閱讀,班級圖書角閱讀,倡導設置開放的圖書室。形式上可開展讀書徵文、演講比賽、故事會等促進閱讀的活動,還可邀請名家來校講座或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等,以激發了學生閱讀的熱情。
家庭:倡導親子共讀。引導家長建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要求家長為孩子創造良好的讀書環境,充分利用書房、書桌的作用。要讓家長也成為閱讀的主體,與孩子伴讀,與孩子共讀,從而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實現閱讀與家庭相融,閱讀與親情相融,閱讀生活相融,讓家長與孩子在閱讀中一同成長。
家校一體化:創設讀書環境。家校聯動,組織具體、切實的讀書活動,以促進孩子海量閱讀。如學校邀請家長共建開放圖書角、組織“閱讀暑假天”、“繽紛寒假日”讀書演講比賽、舉行親子朗誦(故事)會、評選“百佳書房”、組織“開放讀書日”等,家庭組織“書香星期天”活動、舉行書房展覽會、讀書彙報會等,一系列閱讀活動使家校緊密地聯繫起來,形成一個充滿書香的共同體,使孩子的閱讀是那麼自然,那麼親切。
責任編輯: 佟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