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之名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的棱鏡,折射出來自那個年代的不同回憶,他的詩篇《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更是家喻戶曉。可是,就像這首詩一樣,有多少人讀懂了文句中蘊含著的所有情感?又有多少人讀懂了海子這個如玻璃一般通透、銳利,同時又易碎的詩人?他用瑰麗的色與光映出世界,為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色彩,光彩由他而生,卻又掩蓋了他的本真。也許,是時候讀一讀真實的海子了。
音畫詩劇《面朝大海》跨界呈現
音畫詩劇《面朝大海》以海子的情感經歷為主線索,用音樂、詩歌、戲劇、舞蹈、裝置藝術、多媒體等媒介分別描繪了詩人海子不同的側面,而又將這多面的詩人融于一體。同時兼任導演、編劇、作曲的80後女性藝術家屈軼將海子的感情經歷濃縮于兩位女性的身上,講述海子的成長和情感生活。以被並稱為“北大三詩人”的兩位海子的摯友——駱一禾、西川之口,將海子與這兩位女性的故事娓娓道來。利用不同媒介、不同時空與不同講述者的切換,在虛實之間,《面朝大海》剝落了“海子神話”的外衣,為觀眾們展現一個情感細膩豐富、敢於追求理想、嚮往美好生活的敏感男孩與勇敢男人。
才女導演屈軼打造“新視聽”品牌
繼獨幕詩樂劇《不死的海子》之後,《面朝大海》是“海子三部曲”的第二部。屈軼于2006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2008年獲得英國布裏斯託大學音樂學院電視電影音樂製作碩士學位,留學回國後,屈軼組建了珊珊工作室,並逐漸形成了“新視聽”藝術這一創作體系,即舞臺上的一切其他的呈現效果都為音樂服務。因此,屈軼著意將《面朝大海》打造成一部立體化、多元化的“閱讀詩歌”,音樂是作品的靈魂:電子音樂烘托戲劇張力、現場吉他彈唱抒情張揚、現場鋼琴演奏演繹海子的內心狂想、人聲朗誦與畫外音用人類天賦的聲音或喃喃或吶喊出海子的詩想……加上現代舞肢體語言碰撞肌膚之下的赤子詩魂、演員與多媒體視頻的互動、舞臺美術裝置的寫意設計,相信音畫詩劇《面朝大海》會帶給觀眾一場不一樣的視聽感受,並從中觸碰到一個更真實、更多面的海子。
海子詩歌可吟、可歌、可舞、可演
儘管綜合了多種媒介,音畫詩劇《面朝大海》的終極意義是一切為了詩歌。屈軼希望通過舞臺劇這種可以相對自由的承載、容匯各類藝術語言的形式,進行詩歌、音樂、舞蹈、影像的跨界藝術創作,進而帶動一種對詩歌乃至文學的新的時尚消費模式。在這裡,詩歌不再是已經漸漸遠去的事物,它以一種綜合藝術的方式呈現——可吟、可歌、可舞、可演,而這種綜合形式的詩歌正是一種對詩歌傳統的回歸。
西川、汪國真、王勁松跨界加盟
同樣“跨藝”的還有《面朝大海》的團隊。除了本身教育背景多元的屈軼之外,參與作品創作和演出的還有:擔任文學顧問的詩人、作家、魯迅文學獎、莊重文學獎得者主西川,擔任藝術顧問的現代詩人、《中國青年》雜誌評出的建國60週年十大代表人物之一,連續三次獲全國圖書“金鑰匙”獎得主汪國真,擔任表演指導的著名影視演員、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教授王勁松,擔任作曲之一和現場吉他彈唱的先鋒唱作人張鐵,“桃李杯”舞蹈大賽一等獎獲得者的演員孫顥源等。不同藝術的碰撞又將産生怎樣的火花,映出什麼樣的海子?讓所有熱愛生命真實、純粹的朋友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答案就在2014年1月5日國家大劇院戲劇場的演出中。
讓我們借著海子的詩歌和他的生命,喚起那段才情洋溢的歷史記憶;讓我們聆聽詩人沾著博愛的血寫下的溫暖希冀,對話海子的最人性的詩情人生——這也是海子一生的渴望:“我期望著理解與交流,因為對話是人性最美好的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