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健康服務業8萬億商機誰能“搶”得

發佈時間: 2013-10-16
放大縮小

    新華社上海10月15日專電(記者龔雯、葉鋒)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作為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的指導性文件,一齣臺即受到業內高度關注。“亮點很多”“機遇很大”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較多的評價,尤其是“非禁即入”折射了政府角色從“領導”到“引導”的轉變。業內期待,在未來的落實中能真正擺脫“玻璃門”現象。

8萬億元“蛋糕”出爐,業內頗感“提氣”

  《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健康服務業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

  “2011年底我國健康服務業規模約2.4萬億元,要在9年裏達到8萬億元以上,幾乎是翻2倍的速度。這無論是對於基礎醫療、高端服務或是養老保健,都是一次快速增長的機會。”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説。

  利好消息也讓資本市場“激動”了一把。截至15日午盤,醫藥板塊上漲1.41%,其中上市公司迪安診斷、復星醫藥、健康元的股價紛紛漲停。

  這塊“蛋糕”,讓一線從業人士頗感“提氣”。“國務院出臺政策正當其時!”昆山科森精密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徐金根説。

  科森公司近年來以通過為國外企業生産零部件的方式進入微創手術器械、醫療固定支架等産業領域,平均以30%的年均增幅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徐金根也感慨于國內企業的相對弱勢:零部件出口給美國企業,對方組裝後出口至我國的産品價格可能高達數倍甚至十倍,且處於壟斷地位。

  “國內精密醫療器械領域的市場太大了,但我們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端産品還太少,必須要打破國外品牌的壟斷。”徐金根説。

  因此,《意見》在培育健康服務業相關支撐産業中提出“支援自主智慧財産權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相關健康産品的研發製造和應用”。業內看來,這將既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健康需求,也能使相關費用大幅降低,從而撬動一個更大的市場。

非禁即入,醫療服務、健康養老獲益匪淺

  《意見》還明確“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非公立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政策。各地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免予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減半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招商證券醫藥分析師李姍姍據此認為,醫療服務企業或將是最大受益者。

  蔡江南也表示,比如牙科、眼科市場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空缺,且基於各地方的醫保水準,中西部農村地區被壓抑的醫療服務需求還沒有被完全釋放出來。

  另外,《意見》特別強調了“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推進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等加強合作,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

  中投顧問高級研究員鄭宇潔説,雖然中國式養老面臨“人多錢緊資源少”的困境,但是要善於挖掘其潛在的發展機遇。在老年人口眾多、儲蓄率高的“銀發經濟”中,與之關聯最為緊密的就屬醫療保健行業。

  記者採訪了解到,養老服務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緊急援助、醫療健康四大塊。近年來,前三塊都形成了很好的發展態勢,但醫療健康市場的潛力仍有待進一步發掘。隨著老齡化程度的逐年提高,居家養老的家庭對老年人的護理、康復等需求量越來越大。

  長期從事養老服務業的上海海陽集團今年已在上海市區建立了兩個護理站,並建立了註冊醫生、註冊護士和持上崗證的護理人員等三支專業隊伍。董事長徐超説:“上海老人康復護理服務市場很大。短短幾個月,海陽兩個護理站到府服務的老人數已超過1000人。”在服務人群中,根據上海有關試點政策,80歲以上的戶籍老人還可以享受醫保,由醫保承擔80%的費用。

從“領導”到“引導”,加速打破“玻璃門”

  健康服務業覆蓋面廣、産業鏈長,《意見》作為我國首個健康服務業的指導性文件,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經驗,明確提出了健康服務業的內涵外延,即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

  蔡江南表示,這次《意見》中亮點很多,幾乎面面俱到,體現了在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個轉捩點之際,國家下大決心希望把健康服務産業作為一個有力撬動點,並通過開放更多新的領域來倒逼原本醫療機制僵化等不足之處。

  與2009年的新醫改相比,此次《意見》不僅對於行業發展有更高的提升,同時字裏行間也都透露出要大力發揮市場力量,政府職能從“領導”到“引導”的信號。

  “現在這個産業,需求量非常大,可以説不缺錢、不缺人來做,缺的就是政府的許可證。”徐超説,接下來,希望一方面政府要設立相關的門檻,制定相應的標準,加強市場監管和行業規範;另一方面,加快改革相關的行政審批,打破社會力量進入的“玻璃門”,做大健康養老服務産業,形成消費者、政府和企業多贏的局面。

文章來源: 新華社
責任編輯: 佟靜
 

互動留言

0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changhy@china.org.cn 電話: 86-10-88828219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