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 採訪人:本報記者 李紅梅
《 人民日報 》( 2013年10月15日 02 版)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提出在深化醫改的同時,面向社會和市場主體,著力擴大供給、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消費能力,多措並舉發展健康服務業。202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要達到8萬億元以上。就此,記者採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有關負責人。
健康服務業發展空間巨大
什麼是健康服務業?《意見》給出了範圍:“健康服務業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為目標,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産品等支撐産業”。
該負責人解釋,除醫療服務、健康保險以外,健康體檢、健康諮詢、健康養老、體育健身、養生美容以及健康旅遊等新興健康服務,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康食品等研發製造和流通等相關産業,以及資訊化、第三方服務等衍生服務,也均屬於健康服務業範疇。
在世界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健康服務業已經成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産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例如美國健康服務支出約佔其國內生産總值比例的17%,在經合組織國家也一般保持在10%左右,比較而言,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國外有經濟學家預言,健康服務業是下一個要興起的明星産業。
《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週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總規模達到8萬億元以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鼓勵社會資本投入醫療服務行業
我國衛生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衛生總費用超過2萬億元,僅佔GDP的5%左右。作為健康服務業中最重要的領域,醫療服務業將得到大力發展。《意見》明確,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國家將通過選擇社會辦醫聯繫點,予以重點跟蹤推進。
《意見》提出,明確公立醫療機構的數量、規模和佈局,堅持公立醫療機構面向城鄉居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主導地位。同時,鼓勵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以出資新建、參與改制、託管、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投資醫療服務行業。大力支援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進一步放寬中外合資、合作辦醫條件,逐步擴大具備條件的境外資本設立獨資醫療機構試點。各地要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該負責人介紹,《意見》明確對醫療服務實行“非禁即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放寬對營利性醫院的數量、規模、佈局以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的限制;
在財政支援政策上,明確符合條件、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社會辦醫療機構,其專科建設、設備購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財政專項資金支援範圍;
在稅收、價格支援政策上,經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醫藥企業,依法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實行市場調節價,取消了對非公立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醫療服務價格管制。非公立醫療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用熱實行與公立醫療機構同價。各地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免予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對營利性醫療機構建設減半徵收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意見》還提出,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的城市要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所辦醫療機構改制試點;國家確定部分地區進行公立醫院改制試點。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檢驗對所有醫療機構開放,推動醫療機構間檢查結果互認。優質資源將向貧困地區和農村延伸。
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簽約服務
今年年底,我國老齡人口將突破2億,如何養老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該負責人説:“針對人口老齡化的突出問題,加快發展健康養老服務。在加強醫療衛生服務支撐的同時,建立健全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之間的業務協作機制,在養老服務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廣泛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逐步形成規模適宜、功能互補、安全便捷的健康養老服務網路。”
《意見》提出,發展社區健康養老服務。提高社區為老年人提供日常護理、慢病管理、康復、健康教育和諮詢、中醫保健等服務的能力,鼓勵醫療機構將護理服務延伸至居民家庭。鼓勵發展日間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種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務,逐步豐富和完善健康服務內容,做好到府巡診等健康延伸服務。
我國商業健康保險保費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僅約2.8%,該負責人介紹,將鼓勵開發長期護理險,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醫療執業保險。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
此外,力爭使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村衛生室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推進全科醫生服務模式和激勵機制改革試點,探索面向居民家庭的簽約服務;到2020年,80%以上的市(地)、縣(市、區)建有“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0%以上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便捷、實用的體育健身設施。採取措施推動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等向社會開放;支援發展健康體檢和諮詢、全民體育健身,以及發展健康文化和旅遊等多樣化健康服務;大力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評價等服務,支援發展健康服務産業集群。
加快推進規範的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地方探索建立區域性醫療衛生人才充分有序流動的機制。不斷深化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推動醫務人員保障社會化管理,逐步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探索公立醫療機構與非公立醫療機構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機制;探索發展藥品和醫療器械電子商務平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