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漢旗:林改給沙區帶來發展機遇

    嘉賓: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旗委書記 吉玉龍
    時間: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16:00
    簡介:內蒙古敖漢旗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在這裡,植樹造林始終是與防沙治沙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這塊土地上,如何依法搞好林改工作,就有了更大的困難和更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在林改、造林、防沙治沙的路途上,敖漢旗60萬人民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他們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成功經驗?中國訪談請敖漢旗旗委書記吉玉龍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敖漢旗:林改給沙區林業帶來發展機遇

活動描述

  • 嘉賓: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旗委書記 吉玉龍
    時間:2010年10月22日星期五16:00
    簡介:內蒙古敖漢旗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在這裡,植樹造林始終是與防沙治沙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這塊土地上,如何依法搞好林改工作,就有了更大的困難和更重要的意義。近些年來,在林改、造林、防沙治沙的路途上,敖漢旗60萬人民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他們是怎麼做的,有什麼成功經驗?中國訪談請敖漢旗旗委書記吉玉龍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訪談。內蒙古敖漢旗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在這裡,植樹造林始終是與防沙治沙結合在一起的。因此,在這塊土地上,如何依法搞好林改工作,不斷推進治沙防沙進程,就成為旗委、旗政府的重要任務。現在這個任務完成得怎麼樣?敖漢旗60萬人民交出了一張怎樣的成績單?在“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百縣經驗交流會”召開前夕,我們請敖漢旗旗委書記吉玉龍來給大家做一個介紹。首先歡迎您來到中國網做客。

    2010-10-22 15:58:02

  • 吉玉龍:

    主持人您好!

    2010-10-22 15:59:39

  • 中國網:

    敖漢旗地處沙區,全旗人民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就開始了艱苦的防沙治沙的工作,我們通過四十年的努力,如何把防沙治沙工作不斷推進呢?

    2010-10-22 15:59:52

  • 吉玉龍:

    敖漢旗位於科爾沁沙地的南緣,歷史上風沙問題比較嚴重。從70年代開始,我們在上級黨委領導下,旗委、政府帶領全旗60萬人民治山治水治沙,向風沙開戰。通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們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一人責任一人幹,一張藍圖做到底,發揚“不幹不行,要幹幹好“的敖漢人的精神,通過三十多年的努力,造人工林560多萬畝。現在我們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3%,生産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民的生活水準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2010-10-22 16:00:09

  • 中國網:

    在2000年的時候我們就進行了林權制度改革,當時面臨的局面是怎樣的,遇到了哪些困難?

    2010-10-22 16:00:24

  • 吉玉龍:

    到本世紀初的時候,我們敖漢旗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治山、治沙、治水,並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現在我們的生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群眾生活水準和農業生産條件已經有了根本的提高。但我們在林業建設和生態建設上也面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是:

    第一、多年來我們在與自然環境做鬥爭的過程中進行生態建設,種樹種草,但現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由於當時歷史的原因,技術的原因和財力的原因,出現了林分品質不高的問題,比如説出現了很多的小樹、老樹,出現了很多樹種不適應當地林地條件的問題,出現了大量的死亡,再加上由於經濟效益不高,群眾的營林積極性也不高的問題。

    第二、整個林業的經濟效益不高。經濟效益不高帶來的是群眾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第三、我們的一些政策不到位,比如説採伐問題、林地流轉問題、育林基金管理問題等問題,都是我們林業建設上面臨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我們只有通過改革來解決它,通過改革、通過機制的創新來推動林業的發展。

    2010-10-22 16:00:38

  • 中國網:

    敖漢旗有哪些措施來攻克這些難關,當前我們林改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

    2010-10-22 16:00:47

  • 吉玉龍:

    林改難度比較大,針對存在的這些困難和問題,我們旗委、旗政府認為,林改是要加快林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們採取了幾條措施:

    第一,組織力量。我們實行了鄉、村、旗三級包村三級書記抓林改任務,處級幹部包鄉鎮,抽調了1200多名三級幹部,涉及到30多個村,讓他們到群眾當中去動員,進行引導,同時對他們加強林改業務的培訓。每一個村都制定具體的林改方案,這個林改方案必須得到全體群眾的支援,也就是説要按照群眾的意願,按照上級政策進行林改。

    2010-10-22 16:00:56

  • 吉玉龍:

    第二,制定方案。我們在制定改革的方案時要因地制宜,切合實際,便於操作,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

    第三,做好輿論引導。讓全社會對林改都有所了解,支援林改,參與林改,這樣進一步統一思想,營造氛圍,在全旗掀起了一場“還山於民,還權於民,還利於民”的綠色革命,通過這三項措施來推動林改,我們覺得這樣效果比較顯著。

    2010-10-22 16:01:08

  • 吉玉龍:

    林改的主要內容,我們在具體操作上是以家庭承包為經營主體、其他形式並存的改革模式,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分、二包、三租、四賣”這樣四種方式進行産權的明晰。

    “分”就是平均分配。這些主要是對集中連片、林分品質比較好的集體林地,合理劃分若干個經營地塊,均分到戶,實行家庭承包。這是我們旗這次林改的主要模式。

    “包”就是競價承包。競價承包主要是對地塊比較小,但立地條件又比較好,不便於、不能夠均分的小塊地進行競價承包,合理地承包給村民。這樣就解決了小面積林地不便均分的問題。

    2010-10-22 16:01:20

  • 吉玉龍:

    “租”主要是對經濟林,比如説果園、灌木採種林、苗圃地採取租賃經營的方式,解決了有效利用的問題。

    “賣”是公開拍賣。因為有些林地條件比較差,或者各方面環境都比較差,群眾又不願意去承包,這樣的情況怎麼辦?於是通過公開拍賣,可以拍賣給群眾,也可以拍賣給社會上其他人,動員各方面力量來參與到我們林業經營和管理過程當中來。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還在配套改革上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成立了旗的林業要素市場,完善林權流轉制度。同時對森林採伐,在上級林業部門的支援下進行了試點,主要是加大林地管理的力度,同時加快資源的有序撫育、管理和利用。通過這樣的操作以後,我們扶持了一批營林大戶,也包括一些專業合作社。現在專業合作社已經達到了21家。這些措施都很好地推動了林業改革。

    2010-10-22 16:02:06

  • 中國網:

    沙地的林改工作主要是以生態保護、防沙治沙為核心的,這就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比如其他林區都是發展立體的林下經濟,樹上種果子,樹下養雞,還可以種一些植物,讓農民增收致富。可能敖漢旗受地理環條件的限制,是否能發展這些産業?

    2010-10-22 16:02:10

  • 吉玉龍:

    因為我們處於科爾沁地區,突出的問題是缺水,降雨量小,地下水資源匱乏,所以,前些年風沙危害非常嚴重。現在治沙造林用的模式主要是植樹和種草,再加上一些工程措施。那麼群眾的效益從那裏來?我想主要是從這幾個方面:

    從大的方面來説,通過生態的改善,來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産條件。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以後,糧食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通過種樹種草等措施,把天上的水儲存下來,也防止了水土流失。還有,我們的植被大量流轉,灌木草和林地也給農民養畜創造了條件,所以發展了大量的草食家畜,這樣也使農民能夠增收。

    2010-10-22 16:02:31

  • 吉玉龍:

    另外,我們這些年也在摸索,在改善環境,發展農業,發展畜牧業的基礎上也在發展速生生産林,比如楊樹或大的苗木,這樣也能使群眾增收。包括在林下、林間,怎麼樣保證在我們的生態建設成果前提下充分地進行開發利用,我們現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説在林間種苜蓿草,苜蓿草用來養畜;還有在林下種藥材、養雞,這些模式我們都在探索。

    2010-10-22 16:02:43

  • 吉玉龍:

    這些東西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去研究,不斷地去積累,但是從這幾年的實踐看,這些方法對群眾增收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在這些方面都會給我們的群眾帶來很大的效益。我説一個數字,目前我們農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今年大約要到5000元,來自林業及其相關産業的收入已經佔到了30%,也就是説已經接近三分之一。所以,生態建設、治沙造林對農民增收至關重要,對推動當地經濟也至關重要,它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2010-10-22 16:02:56

  • 中國網:

    現在通過林改之後,農民確實獲得了一定的經濟收入,您怎麼看待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2010-10-22 16:03:12

  • 吉玉龍:

    我認為生態建設首先追求的是生態效益。敖漢旗幾十年來植樹造林首要是解決生存環境的問題,生存環境的基礎是生態。我們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付出了那麼多的心血和財力物力,創造了這樣的生態環境,我們的自然環境好了,生産條件也好了。但生態建設能不能再上水準,能不能再有新的提高,我認為關鍵在你的生態建設能不能産生更好的經濟效益。只有産生了更好的經濟效益以後,群眾的積極性才會更高,群眾和各級組織用於生態建設的資金才會更多。所以我認為二者是統一的,二者是相互促進的。

    2010-10-22 16:03:25

  • 吉玉龍:

    我們曾經提出來“三效統一”,也就是生態建設要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我們在前幾十年是生態效益優先,2000年以來,也就是本世紀以來,隨著我們生態環境的好轉,我們又提出來要“三效統一”,特別是要重視經濟效益。通過經濟效益的提升,來促進生態的進一步好轉,使群眾增收,來調動群眾營林造林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所以,我認為這二者沒有矛盾,是一個統一體。

    2010-10-22 16:03:34

  • 中國網:

    您認為林改之後給農民帶來的最大實惠是哪些方面?

    2010-10-22 16:03:44

  • 吉玉龍:

    我認為給農民帶來實惠主要是兩個方面:第一、生存條件的改善。敖漢旗在60年代末期的時候,風沙危害已經使70%的國土面積達到了半沙化的狀態,有40%的國土面積已經流沙遍地了。當時敖漢旗的糧食生産能力,在60年代沒有一年産量超過2億市斤(1億公斤),生産條件非常惡劣。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條件好了,風沙的天數減少了,沒有大風危害了,同時生産條件也改善了。比如這兩年糧食生産能力平均在15億斤(7.5億公斤)的水準,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這是人們的生存條件發生了改變。

    2010-10-22 16:04:01

  • 吉玉龍:

    第二、經濟效益,人民群眾的收入增加了。來自林業的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接近三分之一,同時糧食産量增加和畜牧業的增加都和生態改善有關係。我們糧食生産能力由2億斤提高到15億斤,這樣大的幅度,依賴的是環境的改善,依賴的是生態的基礎。同時我們的畜牧業也是一樣,其中包括城鎮建設,我們的小城鎮建設在內蒙也是比較好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生態好轉了。所以,我覺得給我們群眾帶來的一是生存環境的改善,二是經濟效益的增加。

    2010-10-22 16:04:18

  • 中國網:

    您也説到了林業使生態環境變好了。您認為當前治沙工作和以前相比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2010-10-22 16:08:34

  • 吉玉龍:

    在2000年我們開始探索林改以來,通過接近十年的努力,雖然現在的林改還在進一步完善過程當中,雖然時間比較短,當然這也是建立在原來生態建設的基礎上的。它起到的效果,是現代林業發展的活力得到了顯現。比如説現在群眾在林業上舍得投入,對林業的重視程度非常高,群眾科技興林的意識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010-10-22 16:08:42

  • 中國網:

    您覺得林改工作給我們沙區的林業發展帶來了哪些新的變化?

    2010-10-22 16:08:51

  • 吉玉龍:

    通過這幾年林業改革,通過不斷探索,我們有這三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現代林業建設形成了新的氣象。現在營造林資金緊張的矛盾得以緩解,因為把林地分到戶,産權明晰,群眾會把他的資金用於林業建設,不光靠國家投入和地方財政投入。這幾年來,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到現在,社會投入林業建設的資金就在1億元以上。這幾年我們利用社會力量完成造林36萬畝,完成低産林的改造25萬畝。特別是最近幾年,民間和各級政府還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比如説通過先治後賣、先賣後治、産權到戶的方式,對我們的溝道進行治理。因為我們這個地方過去屬於風沙危害區、水土流失區,有許多溝道,我們每年治理溝道都在3萬畝以上。科技興林的水準有了提高。比如用生根粉、保濕劑、保水劑、地膜覆蓋、機械作業等等技術,都開始廣泛地應用在林業生産上。這些都使得生態治理模式不斷地改善。

    2010-10-22 16:09:03

  • 吉玉龍:

    第二、生態成果的保護開創了新的局面。林改啟發了農民營林、護林的意識,因為林地是自己的,所以他要舍得投入。特別是林改以後,各個村都自發地成立了護林、護草、防火的專業隊伍,林業案件發生率大幅度下降;防火和病蟲害防治由過去各級組織推動,群眾不願意幹,到現在群眾自發地組織起來進行防火,進行病蟲害的防治。我們最近這十年來基本沒發生大的火災,這在500多萬畝林地的旗縣是不容易做到的,這與改革是有直接關係的。

    2010-10-22 16:09:17

  • 吉玉龍:

    另一方面,由於松樹比較多,病蟲害的防治非常困難,過去解決起來、組織起來也比較困難。這幾年因為進行了林改,群眾自發地來做,化整為零,群眾齊上陣,大家齊參與,所以大的病蟲害基本沒有發生。林地的利用上,過去一放就亂,一管就死,通過林改之後,自己的林地怎麼利用和開發,按照林業部門的指導來進行,就不會出現問題,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生態建設和生態建設成果開發利用的矛盾。

    2010-10-22 16:09:26

  • 吉玉龍:

    第三個變化,林改給農牧民增加了增收的新渠道。在林業改革過程當中,有的群眾進行拍賣,他就可以得到一些現金收入,這些現金收入可以應用於農業生産和林業生産,這樣就可以推動他致富。同時也有一些群眾在這個過程當中承包了林地、荒山、沙地,在沙地上、荒山上又進行植樹造林。比如我們東荷烏蘇村有一個鮑長富的牧民,在2004年的時候承包了3500畝流動沙地,通過最近這六七年的治理,到去年他家在這塊沙地上的收入達到每人平均1萬元以上。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比如南部山區治理溝道,栽種速生楊,有的地方栽果樹,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從發展趨勢上看,效果非常顯著,群眾治理溝道和沙地的積極性也愈發高漲。比如熱水溏村,他們每一年治5000畝的溝道,村裏每人平均2.5畝。按我們林業蓄積率的增長量看,一年一個人可以增收700元。所以,我覺得林改為沙區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2010-10-22 16:36:25

  • 中國網:

    目前在林改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下一步的林改工作重點是什麼?

    2010-10-22 16:37:17

  • 吉玉龍:

    通過這段時間林改的實踐,我們覺得當前林改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歷史遺留下來的矛盾和問題需要解決。這主要是因為造林過程是幾十年的漫長過程,管理體制不一樣,機制不一樣,所以産生了很多的遺留問題。比如説邊界問題、權屬問題、手續問題、投入問題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解決起來需要費一定的時力。

    2010-10-22 16:54:59

  • 吉玉龍:

    第二,我們通過林改分山到戶、分林到戶,但又出現了一個問題——比較分散,分散以後就不便於集中管理,不便於採取集中管理的措施。所以,怎麼樣尋求資金,這也都是制約。

    2010-10-22 16:55:07

  • 吉玉龍:

    第三,現行林業管理體制上,包括法律法規和改革的需要還不能相銜接。有的時候我們改革的步子邁出去了,但相應的行政法規還沒有出臺或還沒有完善。比如説群眾分得了速生林,但是他通過經營管理,速生林長得快,這樣砍伐的時間要縮短,但法律法規對這方面是有規定的。這些問題怎麼解決,這是需要我們在下一步林改過程當中解決的問題。

    2010-10-22 16:55:19

  • 吉玉龍:

    下一步我覺得主要是要解決好幾個重點問題:

    第一,在基礎層面上要集中化解矛盾,要把歷史矛盾化解掉。這也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和諧發展非常重要的方面。要把林改真正地改到底,進行到底,改出效益來,這是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確保群眾在林改過程當中得到實惠,林業得到發展,社會更加和諧。

    2010-10-22 16:55:30

  • 吉玉龍:

    第二,在管理層面上産權要到戶,要深入地探索林業發展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問題。比如可以推進林業合作社、林業協會、股份公司等,在體制和機制方面進行進一步研究和探索,這樣才能有效地解決林改以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沒法解決的問題,來提高林業效益。

    2010-10-22 16:55:39

  • 吉玉龍:

    第三,在政策層面上作為地方黨委、政府要認真地研究,特別是我們也要積極地建議上級黨委、政府,要就相關的林業改革以後的政策問題進行調研,要出臺與林業發展相適應的相關規定,從政策層面推動林業發展。

    我們今後主要還是要做好這三個方面的工作。

    2010-10-22 16:55:51

  • 中國網:

    目前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有很大面積的沙地,您覺得沙地的林改尤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對全國林改有那些值得借鑒的經驗呢?

    2010-10-22 16:56:08

  • 吉玉龍:

    這幾年敖漢旗防沙治沙、植樹造林、深化改革的經驗,我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沙區林業工作,要認真地把握。

    第一,林業必須把握一條,充分考慮到利益驅動是核心,營林、造林、生態建設必須讓人民群眾在其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樣林業改革、林業建設、生態建設才有生命力,才會越做越好,這應該是可以很好把握的。

    2010-10-22 16:56:21

  • 吉玉龍:

    第二,科學治理是關鍵。這也是從我們敖漢旗從三十多年的實踐當中得出來的經驗,也是教訓。因為北方地區風沙危害嚴重,主要問題是乾旱,敖漢旗降雨量少,地下水匱乏。針對這樣的特點,在治理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無論是工程措施還是直補措施都要充分地考慮到當地的情況,充分考慮到當地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這樣才能把我們的生態治理好。我們要探索出好的生態模式,不能盲目地追求經濟效益,也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

    2010-10-22 16:56:30

  • 吉玉龍:

    第三,適度規模經營是方向。雖然我們現在進行林改了,林業發展將來的方向是什麼?還是要向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地發展林業大戶、林業協會、股份制林場,通過適度規模經營來提高林業的經營水準,提高林業的科技含量,以此來提高人民群眾的收入。

    2010-10-22 16:56:47

  • 吉玉龍:

    第四,投入補償是保障。從當前情況看,北方的生態脆弱地區林業比較效應非常低,雖然我們的林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國家和上級財政仍然要加大支援和扶持力度。因為我們造的林地70%、80%都屬於公益林,主要適用於水土保持和生態效應,如何保持群眾的積極性,如何讓我們的造林成果得到更好的鞏固,我覺得國家應該給予群眾一定的補償、一定的支援,這樣對於提高我們的生態水準是非常重要的。

    2010-10-22 16:57:05

  • 中國網:

    感謝您今天來到中國網與我們分享敖漢旗的林改經驗。希望全國的林區都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林改之路。感謝大家的收看,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責編/文字:韓琳;主持:張翼;圖片:張琳;導播:周珊珊;攝像:李異濤、高聰)

    2010-10-22 16:57:08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0-10-20-lingaineimenggu.wmv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敖漢旗旗委書記吉玉龍在中國訪談演播室接受專訪。

    中國網 張琳

  • 吉書記説,敖漢旗因地制宜地採取了“一分、二包、三租、四賣”四種方式使林地産權得以明晰。

    中國網 張琳

  • 吉玉龍書記介紹,今年敖漢旗農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已達5000元,來自林業及其相關産業的收入佔30%。

    中國網 張琳

  • 吉書記認為生態建設首先應追求生態效益,敖漢旗幾十年來植樹造林首要的是解決生存環境的問題。

    中國網 張琳

  • 吉書記表示,敖漢旗提出了生態建設的“三效統一”,即要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

    中國網 張琳

  • 吉書記説,生態建設水準能不能再有新的提高,關鍵在生態建設能不能産生更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網 張琳

  • 吉書記表示,經過39多年的努力,敖漢旗造人工林56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3%。

    中國網 張琳

  • 吉玉龍書記説:“我覺得林改為沙區帶來了發展的機遇。”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