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林改拓寬林下經濟發展之路

    嘉賓:本溪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史鳳友
    時間: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17:30
    簡介:過去,林區的傳統生産方式就是砍樹賣木頭;如今,森林的生態效益更重要了,林區再也不能光砍樹了,那麼林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從哪來?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康莊大道,被媒體譽為“本溪模式”。本溪的林改模式都有哪些特色和經驗,今天請本溪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史鳳友來跟廣大網友作一個介紹。
文字實錄 圖片實錄 返回訪談頁

活動標題

  • 本溪:林改拓寬林下經濟發展之路

活動描述

  • 嘉賓:本溪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 史鳳友
    時間:2010年10月14日星期四18:00
    簡介:過去,林區的傳統生産方式就是砍樹賣木頭;如今,森林的生態效益更重要了,林區再也不能光砍樹了,那麼林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從哪來?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光明大道,被媒體譽為“本溪模式”。本溪的林改都有哪些經驗,林下經濟獲得了怎樣的發展規模,今天請本溪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史鳳友來跟廣大網友作一個介紹。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大家好!這裡是中國訪談世界對話,歡迎您的收看!我們都知道,林區的傳統生産方式就是砍樹賣木頭,不過現在人們早就轉變了這種“要想富先砍樹”的觀念。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人們開始植樹造林,重新重視起了森林的生態效益。不過對於那些住在林區的林農們來説,如果不讓他們砍樹了,他們要從哪獲得經濟來源呢?目前遼寧本溪滿族自治縣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走出了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特色道路。今天我們邀請到了本溪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本溪滿族自治縣縣委書記史鳳友來和我們談談當地的發展情況。您好!歡迎您來到中國網做客!

    2010-10-14 17:34:47

  • 史鳳友:

    主持人好!

    2010-10-14 17:35:05

  • 中國網:

    本溪縣在林改的過程中走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我們的林下經濟包含哪些內容?

    2010-10-14 17:35:18

  • 史鳳友:

    我們從2005年開始了第四次林業改革,通過五年來的改革,我們探索了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已經初步形成了林下五大産業。

    第一方面,林下中藥材發展,主要是人參和刺五加等中藥材,達到了38萬畝(音),其中林下參達到了27萬畝。第二方面,我們發展林下山野菜,達到了10萬畝。第三方面,我們發展了果材兼用林,面積達到了95萬畝以上。第四方面,我們林下蓄養林蛙,蓄養面積達到120多萬畝,每年産4000多萬隻商品蛙。第五方面,我們開發了林業旅遊,現在四A級景區關門山每年接待遊客20多萬人次,帶動了老百姓致富。現在全縣林地這些項目的儲藏價值超過300多億,其中僅林下經濟一項,全縣20萬林農每人平均産值超過15萬元以上,成為全縣林農致富的第一大産業。

    應當説,經過五年的林業改革和發展,全縣林業經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全縣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660元,涉林收入4600元,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60%以上。隨著這些林地産業項目的逐漸見效,再過三五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涉林純收入要突破1萬元。

    2010-10-14 17:35:28

  • 中國網:

    據説本溪縣當時走林下經濟的發展道路,是受到了兩個農民的啟發,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

    2010-10-14 17:35:51

  • 史鳳友:

    那是1998年在全縣進行第二次林業改革的時候,當時林業改革只是搞一些管護承包,在租賃經營和林木流轉這些問題上,還沒有涉及到産權等核心問題。通過這些方式,老百姓覺得林子和林地還是集體的,怕政策變,所以不敢向林業上投入,大多數林農都處在觀望狀態,有少數像謝廷庫、李寶庫這些典型的、有遠見卓識的林農,在承包的林地下發展了林下參中藥項目。但是因為林地是集體的,林下放牧和人為破壞等許多原因使林農在林下的投入都受到了破壞,只有少數管護到位的才保留了下來,成為了我們今天總結林改率先致富的典型。

    2010-10-14 17:36:01

  • 中國網:

    當時縣委縣政府在這些少數農民積極分子改革發展的過程中,總結了哪些經驗,對今後發展有哪些借鑒作用?

    2010-10-14 17:36:24

  • 史鳳友:

    我們多次到南方學習林業改革經驗,我們在學習借鑒過程中感覺到,南方的竹子三年一採,茶葉一年一收,應當説生産週期短,見效快。我們學習了回來以後,看了看北方的情況,應該説林木生長週期長,見效慢,老百姓對於發展林業、植樹造林積極性不高。我們覺得南北方的差距太大,許多領導幹部覺得北方的改革沒有什麼文章可做,許多人放棄了改革。本溪縣20多年來,始終堅持不懈在這方面進行探索,總結了李寶庫、謝廷庫發展林下經濟的經驗,通過總結典型經驗,理清了思路,找出了改革的出路。這次改革的主要的目的是推廣這些典型經驗,發展林地經濟,把具有我們地方優勢的林下經濟項目變成了群眾致富的優勢,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林改道路。

    2010-10-14 17:36:41

  • 中國網:

    回顧一下本溪林改發展歷程,從1983年到現在為止經歷了四次林改,前面幾次沒有成功,您覺得當時為什麼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2010-10-14 17:36:50

  • 史鳳友:

    應該説四次林業改革的推進和國家大政策的發展是緊密相連的。前三次林改沒有改成,流於形式,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改革不徹底。林業改革膽小,不敢向前深入推進,主要是停留在村保管護、租賃經營和林木流轉上,沒有涉及到産權核心上。老百姓也覺得林業是集體的,不敢投入。第四次我們是在進一步明晰産權,把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交給了農民,70年不變,老百姓感覺山上的林子和林地都是自己的,敢於投入了。

    2010-10-14 17:37:02

  • 史鳳友:

    第二,過去我們傳統的林業改革,老百姓的眼睛只是盯在樹上,分林到戶以後,老百姓找政府問什麼時候砍樹,結果沒有砍伐指標,林業管控比較嚴,老百姓看不到效應,紛紛棄管,流於形式。

    我們這次改革,把森林中林業條件比較好的,能夠發展林業産業的林地分給老百姓,讓百姓向這些率先富裕的典型學習。林農看到通過保護森林,利用良好的森林環境,發展林地産業的效益和潛力更大,應當説把群眾的興趣和群眾靠山吃山的思想觀念理順到了發展林地産業、實現不砍樹也致富的新的形態上來。

    2010-10-14 17:37:11

  • 中國網:

    本溪縣現在推進林下經濟發展道路,為農民切切實實解決了哪些難題?

    2010-10-14 17:37:22

  • 史鳳友:

    應該説林業改革分林到戶以後,並不等於老百姓擁有了財富,林地不開發和不改革是一樣的。這次林業改革産權明晰到戶以後,我們作為縣委和政府,主要是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林地經濟,在這個過程中,農民主要遇到三方面的難題。

    2010-10-14 17:37:31

  • 史鳳友:

    第一,缺乏資金,資訊不暢,缺乏實用技術。縣委縣政府根據林改的實際形勢,積極幫助農民破解這方面的難題。首先我們幫助林農破解資金投入難的問題,我們鼓勵3900多名機關幹部和全縣2.5萬農民結成致富對子,多渠道籌集社會資金5億多,發展林業産業。縣委縣政府積極協調銀行部門,為農民解決發展項目資金8000多萬。政府把涉農資金進行了整合,用於發展林業産業項目的補貼,每年都超過1200多萬。由於採取這些扶持政策,調動了廣大林農的積極性,全縣的林地産業蓬勃發展。

    2010-10-14 17:37:42

  • 史鳳友:

    第二,解決老百姓資訊不暢的問題。群眾都住在深山裏,回頭來看,想致富但是缺乏致富的資訊。縣委、縣政府及時在縣林業局投資800多萬,成立了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要為林農提供致富資訊,以及林權交易、林木轉讓和林農發展林地産業的技術指導方面的服務。2007年中心成立以後,我們為老百姓辦理産權證2萬多份,為群眾提供致富資訊3200多條,解決、回答群眾關於法律和林業技術方面的諮詢9000多條,辦理林木産權交易320多件,應該説服務中心成立以後搭建了林農致富的平臺,受到了林農的普遍歡迎。

    2010-10-14 17:37:46

  • 史鳳友:

    第三,解決廣大林農缺乏技術的問題。在這塊我們積極適應林改以後的新形勢,強化林業站的服務體系建設,把林業站由鄉鎮管,改為把人財物都垂直歸縣林業局管,充分整合林業站的技術隊伍,把林農林地産業的發展和指導服務工作交給了基層林業站。應當説基層林業站強化以後,在林改以後指導林農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為了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我們成立了經營合作組織140多個、專業合作社44個,同時培養了農村經紀人1200多人,利用群眾的農閒時間搞好實用技術培訓,通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使廣大的林農獲得了服務,都掌握了一門實用技術。為林改以後林農發家致富,搞好林地開發,在技術方面我們服務到位。

    2010-10-14 17:37:54

  • 史鳳友:

    應當説,作為縣委、縣政府,我們未雨綢繆。林地經濟發展以後,産業項目生産出的産品將來如何走向市場,這也是農民向黨委、政府提出的主要問題。我們利用一些優惠政策,比其他工業項目更優惠,引進了像匯源果汁集團、龍寶集團、森秀藥業、森澳山葡萄酒等多家企業進入我們的林地,這些企業的加工材料主要是我們林地的産品。農民林地産業生産的産品通過這些企業的加工走向市場,解決了農民闖市場難的問題。應該説,通過縣委、縣政府理順産業鏈條,把農民在發展産業當中的“四難”問題有效解決好了。

    2010-10-14 17:38:05

  • 中國網:

    本溪縣的林改經驗,對全國林業改革有哪些可借鑒的地方?

    2010-10-14 17:38:16

  • 史鳳友:

    應該説這次林業改革主要目的是實現“林青民富”,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溪縣20多年的林業改革,我們覺得林業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地方黨委和政府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第二方面,我們從過去盲目學習南方的經驗當中解脫出來,總結了地區的比較優勢,發展林地經濟。我們把這種優勢變成了群眾致富的優勢,在林改中走出了一條具有地區特色的林改之路。全國各地雖然條件不一樣,但是都有自身的優勢,如果我們在林改的過程中,能夠把這些優勢彰顯出來,變成群眾自身的優勢,走出一條符合地區特色的林改新路子,林改一定會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這就是本溪縣林改經驗對全國的一點啟示。

    2010-10-14 17:38:25

  • 中國網:

    感謝您來到中國網做客,也感謝大家的收看,下期節目再見!

    2010-10-14 17:38:51

  • 中國網:

    (責編/文字:韓琳;主持:張翼;圖片:張琳;導播:李哲;攝像:李異濤、高聰)

    2010-10-20 15:14:48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0-10-8-lingai.wmv

相關新聞:

圖片大圖:

  • 史鳳友書記做客中國訪談直播間。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表示,通過五年的改革,本溪縣探索出一條發展林下經濟的道路,已經初步形成了五大林下經濟産業。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説,通過林改,林區農民認識到發展林下産業,不砍樹也可致富。

    中國網 韓琳

  • 史鳳友書記説,本溪縣成立了林業綜合服務中心,主要為林農提供致富資訊。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説,林改主要目的是實現“林青民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説,林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地方黨委和政府必須有持之以恒的決心。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説,本溪縣委、縣政府籌集社會資金5億多,用於發展林業産業。

    中國網 張琳

  • 史鳳友書記説,本溪縣林業經濟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

    中國網 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