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綿延不斷的時間流動中,人們設立了一個個的節點,這些日子叫作節日。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産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這些節日從遠古走來,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裏,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團圓與親情、浪漫的愛情、狂歡的喜悅、追思的深沉……中國人的各種情感都融入到了傳統節日裏。
傳統節日一覽表
農曆正月初一 春節 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 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 農曆七月初七 乞巧節 農曆七月十五 中元節 農曆八月十五 中秋節 農曆九月初九 重陽節 農曆臘月初八 臘八節 農曆臘月三十 除夕
正月初一,春節。它最初的名字其實叫做元旦,中國人用這個詞彙描述他們在新年中看到的第一次日出。 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它是在新舊交替之際的一系列儀式與一段長時間的歡娛。在各種獨特的春節儀式中,中國傳統的民族、民俗文化得以集中的展示和表現。人們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各種神祉…… 春節已經由一個節日變成凝聚在中國人心中的永恒的情感。
正月十五月圓之夜,中國人稱之為元宵。人們在燦爛的燈火下分享著大年裏最後的狂歡。
二月二,龍抬頭,又稱春龍節。至此,春節的余韻徹底結束,人們要開始為新的一年忙碌了。
清明追思先人是中國人留存至今的習俗。此外,踏青郊遊也是這個春天節日的重要活動。
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所熟悉的端午節,吃粽子、紀念屈原,然而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決不是這麼簡單。 相傳端午節源自古代越人對龍的崇拜,關於端午節的傳説,除了屈原懷沙外,也有濤神伍子胥、孝女曹娥等等。吃粽子、鬧龍舟也並非端午習俗的全部,祛邪、衛生也是端午習俗的重要部分。 端午豐富的內涵從它的諸多名稱可見一斑,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
農曆四月初八,浴佛節。相傳,這一天是釋迦牟尼的生日。
夏至是白晝最長的一天,它不僅僅是一個節氣,也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節日。
六月初六,天貺節,又稱曬書節。此外,這一天還是中國最古老的女兒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在這一天中國人會抬起頭凝視天空中的滿月,會吃著香甜的月餅,與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夜晚。在中國人的心中,中秋這個日子便是由月、夜、家組成的。 中秋是一個圓,月亮的圓,月餅的圓,以及每個人心中所追求的美好的團圓。團圓是中秋的主題,也是中國人文化心理的最終歸宿。無論是寄託給滿月的願望,還是中秋夜各種有趣的風俗,最終都在家人的笑臉中凝成永恒的快樂。
七月七,源自拜月的乞巧節原本是女性節日。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説,它成了愛情的節日七夕。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鬼節。它是佛教盂蘭盆會與中國人追思先人的心情結合的産物。
在中國傳統觀念裏,九被視作純陽之數。因此,九月初九被稱作重陽。
“冬至不端餃子碗,耳朵凍掉沒人管。”如今對於我們來説,冬至的記憶只是一盤餃子。現在的冬至似乎只是一個節氣,但在過去,它卻是一個節日,一個不遜於春節的盛大節日,人稱“冬至大如年”。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是為逝去親人添置寒衣的日子。據傳,這個節日源自孟姜女的傳説。
“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農曆十月十五被認為是水官的生日,稱作下元節。
農曆臘月初八,人稱臘八節。人們在這一天熬粥、泡蒜。據傳臘八節源自古人臘月祭神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