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被譽為“最年輕的大陸”,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但也面臨著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遭破壞、環境污染、資源過度開展及發展不平衡等多重挑戰。11月28日,由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牽頭、湖南大學研究團隊合作撰寫《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在尼日利亞阿布賈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走進非洲(尼日利亞)活動上正式發佈。
《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正式發佈
中國駐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于敦海、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會長房秋晨、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王衛東等中方領導,以及尼日利亞聯邦交通部部長Said Ahmed Alkali、尼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總幹事Joseph Olasunkanmi Tegbe等尼方領導出席報告發佈儀式。
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賴明勇,湖南省政協秘書長鄧群策,湖南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陳仲伯,湖南省政協常委、致公黨省委會副主委、省體育局局長羅雙全,湖南省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劉德林,CIG MOTORS董事長陳秀霞,報告牽頭人、湖南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中非經貿合作研究院執行秘書長肖皓教授等嘉賓共同為報告揭牌。
報告在非洲綠色發展指數基礎上,進一步結合資源類型、轉型品質與速度、保障支撐維度進一步設置了15個二級指標、40個三級指標,並採用熵權法賦權客觀評估非洲綠色發展特徵。
報告表示,非洲的綠色發展水準整體呈波動增長態勢,其中北非和中非在綠色發展方面的領先優勢尤為突出。報告進一步指出,非洲在包容性發展、綠色保障以及資源利用等多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彰顯了綠色轉型的積極勢頭。
然而,非洲在環境治理層面的改善步伐仍顯緩慢。尤為引人關注的是,非洲的生態基礎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報告發現,非洲各國在綠色發展方面存在顯著的區域差距,且同一國家在綠色發展各維度方面表現也存在較為突出的不均衡。報告進一步根據非洲國家綠色發展所處階段,分為“領跑-示範”“追趕-轉型”“起步-共建”三種類型進行分析。報告認為整體而言,尼日利亞在非洲綠色發展走在前列,處於“領跑-示範”國家序列,在綠色保障、資源利用兩個維度處於非洲前列。
在中非綠色發展合作部分,報告系統總結了中非綠色發展合作歷程,指出中非綠色合作潛力巨大。
一方面,中國在綠色發展具有獨特優勢和豐富經驗,並在新能源産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環境治理與低碳規則實踐等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另一方面,非洲在國家綠色發展戰略規劃實施、太陽能等自然資源條件、能源轉型及綠色産業需求等方面具有較大發展空間。
報告結合非洲綠色發展指數框架,從生態根基、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綠色保障以及包容發展五個維度,選擇了共18個合作項目與典型案例,較為全面展示了中非綠色發展合作的成果。
例如,中非在生態治理方面實施的“非洲綠色長城”計劃。改計劃成員涉及20多個國家和組織,核心區域面積達7.8億公頃,涉及2.32億人口,目標建成逾7700公里、寬15公里的植被帶。中國借鑒“三北”防護林工程成功經驗,將中國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技術優勢與治理模式以更“本土化”的方式落實在“非洲綠色長城”倡議中,使2000年至2020年間薩赫勒地區的總荒漠化面積從72.31%下降到69.23% 。在尼日利亞卡諾州,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針對該地區土地荒漠化問題突出,土壤肥力下降,植被覆蓋率低,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建立了示範新型防沙網以及經濟林保育試驗示範區。
在綠色出行方面,代表性案例包括由尼日利亞拉各斯州政府與倬億國際集團旗下CIG Motors公司、IBILE控股三方共同啟動的標誌性城市公共出行項目LAGRIDE。該項目于2024年7月成立了非洲規模最大的公共出行平臺,預計在1年內向市場投放5000輛全新車輛,並首次引入1000台電動汽車,助力拉各斯E-MOBILITY智慧交通的系統性建設。
千台LAGRIDE網約車巡遊拉各斯第三跨海大橋
報告建議,在宏觀戰略路徑方面,中非雙方應博採眾長,共同應對綠色發展難題;在重點合作領域方面,建議中非雙方補齊生態根基短板,全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治理能力,並深化綠色保障建設、持續構建包容性發展新篇章;在具體行動建議方面,應與“領跑-示範”型國家、“追趕-轉型”型國家、“起步-共建”型國家因地制宜開展差異性合作。
《非洲綠色發展指數與中非綠色發展合作報告(2024)》的發佈是對中非合作論壇關於綠色發展共識的積極響應,為深入理解中非攜手推進生態友好的現代化提供了重要參考,對促進中非綠色發展合作邁上更高品質臺階提供了新的思路。
來自中國駐尼日利亞大使館、湖南省政協、湖南大學、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尼日利亞中國總商會,國家開發銀行,中非金融合作銀行聯合體代表等350余名相關代表參加了此次發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