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張高麗: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發佈時間: 2017-11-08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高南
+|-

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和長遠角度,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求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並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報告是我們黨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為黨和國家事業進一步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新的歷史方位。我們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實際行動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一、埋頭苦幹、頑強拼搏,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重要里程碑。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按照這一構想我們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戰略目標。其中的解決人民溫飽問題、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準這兩步戰略目標,已經分別在上世紀80年代末、上世紀末順利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重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積極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和人民獲得感顯著提升。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一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在基數不斷增大的情況下,2013—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2%,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當前經濟發展穩中向好,2017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80萬億元人民幣,折合約12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位。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2013—2016年,服務業比重從46.7%提高到51.6%,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7%提高到64.6%,高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9.9%提高到12.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由53.7%上升到57.4%。“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顯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紮實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過去5年共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包括財稅、金融、國企、“放管服”等方面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為經濟社會發展增強了動力。四是人民獲得感明顯增強。2013—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在每年1300萬人以上,全國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長7.4%,超過經濟增速,農村貧困人口由8249萬人減少到4335萬人,貧困發生率從8.5%下降到4.5%。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由2010年的74.83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五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制定並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74個重點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由2013年的7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的50微克/立方米,累計下降30.6%。持續推進節能減排,2013—2016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7.9%。六是對外開放不斷深入。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逐步健全,2016年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到3.68萬億美元,利用外資1260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1701億美元,出境旅遊1.22億人次,年末外匯儲備30105億美元,均居世界前列。同時,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佈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這些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標誌著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短板弱項。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品質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準有待提高,金融風險有所積聚;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目前仍有4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攻堅任務艱巨,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治理高消耗高污染行業、淘汰過剩落後産能需要長期艱苦努力,生態修復方面還有許多欠賬,北方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時有發生,與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待還有較大差距;社會文明水準尚需提高,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全面依法治國任務依然繁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對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任務繁重艱巨。要按照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一要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把“五位一體”建設統一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推進各項建設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二要實施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戰略支撐。三要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預調微調,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四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高度重視金融、地方債務、資訊安全、社會穩定等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積極採取有力措施,有效遏制增量風險,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五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繼續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堅克難,勇於啃硬骨頭,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補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塊最大的短板。六要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推進綠色發展,強化節能減排,持續實施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改革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要以最後衝刺的勁頭和勇於擔當的精神,保質保量完成各項任務,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描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宏偉藍圖

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5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在深入研究、反覆論證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明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3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兩個階段來安排,每個階段15年。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意味著,我們黨原來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即基本實現現代化,將提前15年實現。這是考慮到,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國家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以目前的良好基礎和發展勢頭,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有把握的。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目標要求是:

——在經濟建設方面,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經濟發展實現由數量和規模擴張向品質和效益提升的根本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更加完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構建,經濟活力明顯增強。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全要素生産率明顯提升,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備,城市品質明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之後,到2035年躍升至創新型國家前列。

——在政治建設方面,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達到高度有機統一。人民民主更加充分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協制度更加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得到有效落實,人權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大為增強,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基本建成。依法治國得到全面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局面基本形成。

——在文化建設方面,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全體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凝聚力不斷提高。重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社會風尚基本養成,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基本建成,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廣泛,中華文化走出去達到新水準。

1   2   下一頁  


更多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