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7日電 連日來,國際媒體與十九大相關的解讀評論熱度不減。外媒評論認為,中國呈現出持續的發展活力,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國民生活成為更優先的目標。在國際事務上,“中國倡議”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西方應積極同響應。
【十九大明確新時代“大國方略”】
義大利國家廣播電臺新聞網站RaiNews、《共和國報》、安莎社、《晚郵報》等多家義大利主流媒體連日來高度關注十九大。各媒體均在報道中指出,中共十九大的召開對於中國而言意義深遠,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進“新時代”,同時也明確了中國邁進新時代的“大國方略”。
中國在“消除貧困”和“經濟建設”課題上的斐然成績也令意媒讚嘆。義大利媒體指出,十八大以來,截止2016年底在短短4年時間內就有5564萬中國人擺脫貧困,這一數字已等同於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數,而在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脫貧。
RaiNews新聞網的報道也指出,十八大以來的5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人民幣升至80萬億元,為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德國《斯圖加特報》評論稱,中國經濟繼續強勢發展,這是中國政府過去幾年經濟週期政策的成果。中國有針對性地促進各經濟部門發展,以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煤炭、鋼鐵、水泥等行業産能過剩在減少。經濟形勢向好,中國未來也有更多的空間來實施改革方案。
評論認為,中國不僅有著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而且還推出各種政策措施將計劃付諸實施,呈現出持續的發展活力,理應得到積極的評價。
美國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刊登文章稱,中國的經濟影響力正在不斷上升,在世界和平與發展進程中的角色也必然隨之增長。從1990到2005年間中國讓超過4億本國公民脫貧,因此也有這方面的經驗。中國能在人類發展、同貧困作鬥爭以及改善醫療服務領域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倡議”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中國將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對此外媒指出,中國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等倡議將給世界帶來和平繁榮,西方國家應響應中國的倡議。
英國廣播公司(BBC)26日的報道中就援引了十九大報告中,“中國要在國際社會推動新型國際關係”的相關表述。 BBC評論認為,在自由貿易和氣候變化領域方面,中國“紮實地”填補了國際社會空缺。
波蘭《選舉日報》和美國《大西洋》月刊雜誌都注意到,未來幾十年中國將借各種項目打造遍佈亞洲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網。《大西洋》月刊認為,中國的倡議將給世界帶來和平與繁榮,因為“國家集中精力搞貿易,就會很少去打仗,不僅不會同自己的貿易夥伴打,而且同全世界也不會打”,中國將會以特有的方式幫助全世界的落後國家。
《大西洋》月刊認為,西方最好要響應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如果該倡議成功,貿易路線將更順暢,物流將發展得更好更快,同全球市場隔絕的國家的貿易規模將更大。
法國《世界報》説,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組建國際機構;與此同時,人們對中國投資歐洲已經不再那麼擔心,因為歐盟也承認這些投資在克服危機中發揮了作用。
德國《斯圖加特報》則進一步指出,中國在機器人、機械和汽車等科技領域或成為德國的競爭對手,但德國“更應當將自己定位在中國的合作夥伴這一位置”。
【更重發展品質,奔向“美好生活”】
多家歐洲媒體都注意到,十九大不再設定具體的增長目標。外媒將此解讀為,中國未來將實現更為公正的財富分配。相比經濟高速增長,可持續發展和改善國民生活成為中國更優先的發展目標。
英國《金融時報》以《中國不再強調長期增長目標》為題提到,十九大沒有重提到2020年將實際GDP從2010年水準翻番的目標。該報認為,中國在調降這類目標的重要性。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認為,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四十年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家的現代化工業發展帶來了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但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中國社會發展和收入的不平衡。
《德國之聲》網站則在署名評論文章中指出,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貧富差距一直是一個問題。此次十九大報告提出今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轉化,強調追求“美好生活”,這一表態在很多中國人眼中意味著“今後的富足以及更為公正的財富分配”。
評論解讀稱,這意味著中國過去30年間實現的富足,必須在將來得到更為公正的分配,並且以可持續的方式維護這一富足;今後中國將更加注重機會均等、環境保護,而不是不計代價的經濟增長。
路透社26日刊文指出,中國追求綠色GDP的理念正在“進一步落地”,十九大報告不再提GDP翻番目標無疑發出明顯的信號。十九大提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以人為本”;中國經濟已由以往追求數量轉為更注重經濟增長品質。這也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徵,標誌著中國經濟政策的戰略轉向,也為經濟結構改革創造更多空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