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十九大報告擘畫“創新型國家”有深意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 2017-10-23 作者: 張素 責任編輯: 蘇向東
+|-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觀察)十九大報告擘畫“創新型國家”有深意

中新社北京10月23日電題:十九大報告擘畫“創新型國家”有深意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記者採訪科技領域專家,從三個方面解讀報告擘畫“創新型國家”的深意。

——肯定以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經驗。

創新型國家是指將科技創新作為基本戰略,大幅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日益強大競爭優勢的國家。創新型國家一般具備四個特徵:創新投入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以上、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産出高。

中國科學技術部數據顯示,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56.2%。2016年全社會R&D(研究與開發)支出達到15500億元(人民幣,下同),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為2.1%。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增至2016年的56.2%,在經濟爬坡過坎、産業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中,科技創新為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中國科學技術部部長萬鋼説。

專家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科技創新取得巨大成就,不僅有“天宮”“天眼”“蛟龍”“墨子號”及國産大飛機等一批標誌性成果,更在於形成重要的發展經驗,比如中共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比如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比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這些經驗有助於中國開啟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點出當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不足。

觀察人士分析,建設創新型國家,對內,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一劑“良藥”;對外,是中國參與角逐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的“砝碼”。

不過,建設創新型國家仍存在一些桎梏。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萬勇提到,“智慧財産權保護法律領域急需一部全面系統、科學完備、統領各單行法的基本法律”;再如,企業創新動力不足、高層次創新人才缺乏、管理評價體系簡單僵化、浮躁之風揮之不去、全民科學素質嚴重落後等問題。

十九大報告“對症下藥”,提出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運用。

——指明未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向。

十九大報告凝練出清晰目標,為創新發展指明前進方向,賦予科技界和企業界重要使命。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説,報告“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國科學院將緊緊圍繞四類技術創新“打基礎、補短板、強能力、搶先機”。他們還將積極創新人才培養引進政策和激勵機制,為科研人員創造安心致研、潛心創新的良好條件。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説,過去10年間,中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數額從155.8億元增加到670.6億元。如今中國的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入全面攻堅,更要發揮出科學基金增強源頭供給、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作用,引導科學家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難題。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雷凡培談及未來建設目標時説,到2020年,中國力爭實現在軌航太器數量超過200顆,年發射30次左右,基本達到世界航太強國水準。

十九大報告吹響的“創新集結號”也已深入基層,連日來記者的微信朋友圈出現兩種“刷屏”。一類是報告中的“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引起科技工作者的共鳴;另一類是報告中的五個“強國建設”即“科技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網路強國、交通強國”,讓從業者備受鼓舞。(完)

更多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