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中國網 高聰 攝)
中國網財經10月21日訊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在10月21日舉行的十九大“農業科技創新”黨代表集體採訪記者會上表示,科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記者:我想問一下,今年中央1號文件裏提出,要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想請問一下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中,科技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農業部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
謝謝你的問題,確實今年中央1號文件和農業部的1號文件都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的部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我理解主要是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要適應市場的需求,要改善供求關係,就是説你沒有市場,再好的東西生産出來也賣不出去,這是很關鍵的,所以供求關係很重要。
第二,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第三,推進生産方式的轉型升級,提高競爭力。
我理解圍繞這三個方面,從科技入手,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綠色投入品的開發、研究、運用。我們要從源頭上,就是好的農産品,如果有污染、有殘留這不行,所以我們從農藥、肥料、飼料投入品上下功夫,推出綠色的投入品。比如説生物農藥阿泰林,大家可能在市場上看到過,它是以提高植物的免疫力來防病的,可以從這個方式來防病,因此市場也很好,應用的也很好,並且走出了國門。所以投入品在推動供給側改革方面,從農藥、化肥、飼料等方面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去年農藥已經實現了零增長,化肥今年差不多也能夠實現零增長,這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推出一系列的品種,像剛才淩代表講的,高品質的水稻,現在我們的超級稻品質也好、産量也高,並且市場也好。比如高品質的棉花,就是所謂的冗長強度都超過30分,比如油菜,還有過去一大批都不太重視的小的産品,比如小米、小豆,這些現在市場效益也很好,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還有大家也注意到了,我們與觀光農業相結合,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方面,比如説桃花,過去大家只注重於採食的,現在還有觀賞的,現在觀賞桃花也早熟的品種,到中熟的品種,到晚熟的品種,幾個月都可以看到桃花。還有油菜花,油菜過去都是榨油的,現在觀賞油菜市場也非常好。所以我們推動一大批特色的、市場好的,老百姓需求的,能夠提高改善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産品,應該説效果也非常好。
第三,技術的整合。我們要提高品質,單項技術可能很難發揮作用,因此我們把相關的做育種的、搞植保的、栽培的、加工的組成一個全産業鏈的研究團隊,組成一個綠色增長的發展模式,針對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品種來進行推廣,來提高品質、改善結構,也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機制上,我們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説我們剛才提到的創新聯盟,以創新聯盟的方式來解決某一個産業、某一個重大的技術問題,比如我們已經組建了50幾個創新聯盟。剛才講的畜禽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就是把全國的相關力量,大學的、企業的、政府的、科研單位的力量共同組織起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做工作。因此我覺得這幾個方面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並且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