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6日電 連日來,國際媒體持續關注十九大之後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外媒評論稱,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帶領中國走向“新時代”,作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巨大,世界應更多傾聽“中國聲音”。
【邁進新時代,中國更務實】
十九大落幕,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引領中國邁入下一個五年。新加坡《聯合早報》26日以“務實、穩重、有執行力”、“具改革精神和國際視野”來評價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該報援引多名受訪學者的觀點稱,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是一支“實幹的團隊”,將落實中國新時代願景。
南韓媒體高度關注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25日的亮相,紛紛發文對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韓媒總結稱,今後中國發展的重點將落在“改革與開放、經濟發展、小康”上。在經濟方面,和一味地偏向“發展”相比,未來5年中國經濟將更加注重“人民對幸福的追求”。
法國國際與中國問題專家、巴黎第八大學地緣政治學博士皮埃爾·皮卡爾25日評論稱,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繼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創新和現代化步伐加快,投資增長,安全經濟、促進全球化發展和貨幣政策。中國在反腐敗鬥爭、透明度、政府和軍隊的改革、和諧社會建設發展、環境建設、消除貧困及提高購買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這些成就的取得讓我們看到,‘中國夢’和‘可持續性全球化增長’不是‘烏托邦’”,皮卡爾舉例説,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共同富裕的國內改革,就是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建設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發展的經濟貿易體系同時,促進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在地緣和環境迅速變化、技術持續革新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將抓住機遇建設“小康社會”和“美好世界”;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將運用全球性和歷史性的眼光采取務實的決策。
【中國成世界增長“發動機”】
德國《商報》刊文指出,中共治理下的中國正在有效運轉。“歐洲,尤其是德國,現在正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後者已經成為了歐洲企業的重要增長髮動機。”
《商報》認為,不論是氣候保護,還是全球化,“沒有任何一個問題可以在沒有中國幫助的情況下解決”。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俄學者觀點認為,外國專家在評論十九大的決定時,尤其注意到有必要繼續和全面深化改革、堅定開放發展戰略的措辭。作為國際體系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巨大,包括在維護國家穩定的同時確保經濟快速發展的能力。
路透社25日援引金融機構分析指出,十九大會議再度強調推進結構性改革、去杠桿以及遏制金融風險等長期承諾。國企與環保改革已然加速,價值鏈上移以及使中國成為創新大國的努力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仍是我們在亞洲最看好的市場”。
英國《金融時報》25日刊登專欄評論稱,此次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大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中國政府越來越自信;“‘中國模式’可以推廣到世界其他國家”——關於這種想法的討論越來越多。
《金融時報》同時指出,比原始增長數據更重要的是中國在新經濟和尖端技術上的成功。中國在移動支付技術上遙遙領先於美國和歐洲,在邁向“無現金社會”方面的進展速度超過西方多數發達經濟體,有理由驕傲。
“中國消費者已經習慣於使用手機為小商品付款,比如在街頭小攤上購買食物”,該報評論認為,移動支付系統已經成為了中國創新的標誌;中國政府和私營部門都有信心未來十年在機器人、無人機、綠色科技和人工智慧等一系列領域實現更多突破。
【世界應傾聽“中國聲音”】
俄羅斯《觀點報》説,中國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裏實現巨大的飛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世界最快的增長速度,擁有最龐大的人口和最為雄偉的計劃。但中國“不謀求世界霸權,不想取代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法國《十字架報》亞洲部主任多里昂·馬羅維克25日評論,如今的中國在國力上今非昔比,更向世界展示了處理氣候、環境等現實問題的智慧,向世界展示了建設“綠色中國”的願望。
馬羅維克進一步指出,對於西方人來説,一定要看到中國未來發展規劃的長遠眼光。中國確定了接下來5年的發展方針,並已經樹立起在2050年建成社會主義強國的遠大目標。“西方國家往往缺乏這樣的長遠視角,而是受困于自己的短期規劃,難以前行”,馬羅維克説。
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CECMC)主任埃馬紐埃爾·蘭科同樣認為,目前的國際形勢非常複雜,很多因素對中國不利,而中國在經濟和外交領域中取得的成就足以證明已具有世界強國的實力。
英國《衛報》24日刊發多篇評論稱,西方應該“傾聽中國的聲音”。該報社論認為,十九大報告眼界開闊,將眼光放在了超越緊迫物質需求的地方;在“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之外,對於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傾聽他們的聲音”。
《衛報》當天另一篇署名文章稱,中共領導層帶領中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隨之帶來的是自信,“中國正在走向成功。如果她繼續前進在現在的道路上,我們所知道的世界一定會改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