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文化界熱議十九大報告 他們眼中的關鍵詞有哪些?

文章來源: 經濟日報 發佈時間: 2017-10-23 作者: 成琪 等 責任編輯: 吳疆
+|-

關鍵詞: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立場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十九大報告

畢緒龍:十九大報告首次寫入了“中華文化立場”,中華文化立場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立場就是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精神、創新創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立場、理論立場和實踐立場。

郭萬超:十九大報告中多次提到“中華文化”,這個表述更為準確,涵義更為豐富。中華文化立足於華夏文明,有自己的根基,同時“相容並蓄”,吸收外來文化,歷經了千年以上的歷史演變而形成。

張元林:文化産品必然應該有自己的氣象和內涵。中華文化有綿延千年輝煌燦爛的發展歷史,在新的歷史時代和新的技術環境下,中華文化有了全新的表達方式,但其精氣神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中華文化也是相對於其他國別文化、民族文化而言的,經過多年的成長,中華文化從長達百年的沉寂再次復蘇,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擁有了能夠與其他先進文化對話的基礎和條件。此刻再提中華文化,既是歷史必然,也是使命擔當。

閆愛平: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短短不到四十年的時間之內,GDP總量一躍前茅,超過日本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認為有相當部分原因在於中華文化的影響。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道德準則,中國人艱苦奮鬥,勤勞善良的品質,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實現對新事物、新技術、新文化的接受、學習與消化吸收,並創造性地轉換為自己的東西。因此在新的時代,在肩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同時,我們更要繼承好優秀的中華文化。

關鍵詞:創新文化

倡導創新文化,強化智慧財産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準創新團隊。

                                                                                    ——十九大報告

畢緒龍:十九大報告提出“倡導創新文化”,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新提法。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已經由科技創新擴展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創新文化包括但不局限文化創新,它是創新思維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行業,從而形成的全民族的創新文化氛圍、意識、能力和業態。這種創新文化是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動力,將會匯聚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陳少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是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滿足老百姓更多樣化的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也與“新的文化使命”一脈相承。我們一方面要傳承,一方面要創新,激發全民族的創造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健康發展。

李新永: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繼承和創新的支撐。這樣,精神文明作為源頭活水,才能源遠流長、奔流不息。

邱偉: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已經滲透到了各個領域,在創新文化上,我們要強化智慧財産權的創造、保護和運用。今後我們也將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文化藝術與科技人才、文化行業領軍人才和高水準文化創新團隊。

關鍵詞:文化繁榮興盛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十九大報告

蔡詩章:加快發展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滿足人們群眾對於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不僅可以讓人們更好地體會到國家發展給人民帶來的實惠,更是保障我們每一個個體心理健康的必要條件。

邱偉:新時代,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是任務也是使命,需要廣大文創工作者有傳承、有創新、有發展。在文化創意旅遊事業上,我們當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通過深刻洞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內容的建設與創新,打造更多新時代的精品力作,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貢獻力量。

宋慰祖:我們已經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代,世界進入到創新驅動的新時代,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要求我們的文化更加的繁榮,要求文化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消費和體驗。要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文化不斷的創新和創造,文化要在不斷的發展進步中,給人們以更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

關鍵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十九大報告

畢緒龍:在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後小康”時代,人民物質生活需要仍然處於基礎需求地位,我國依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伴隨著國家富強、社會文明進步和人民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將會成為時代追求目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為人民提供物質需求”方面,社會生産已經不再落後,但是面臨均衡發展和充分發展的挑戰和矛盾。因此,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調整,體現了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準確判斷。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是單一的物質需求,也不是單一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是整體性的需要,包括了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要不斷滿足這一整體性需要,就需要我們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精神文化需求自始至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説是衣食富足後更重要的需求、最根本的需求,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並沒有否定之前表述中的人民物質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是根據新時代新需求做出更加準確表述。

高宏存:進入小康社會之後,整體而言,物質的基本需求,按照現有標準都實質性脫貧。更多的需求體現為人們精神和文化的需求,不是説物質需求不重要了,而是需要有更精緻的物質生活,更舒適的物質生活。這就要求我們國家要更好的引導全體公民,提供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精神文化産品,提供更有效的服務,能夠讓人們更豐富的安排自己的業餘生活,從而讓整個國民的現代文明素質有根本性的提高。這也是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心,同時也意味著我們文化工作的責任和任務將比過去更重。不論是從大文化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窄文化的角度來講,將有更高的要求。

郭萬超:“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表述相較于“物質文化需要”來説,是一種品質的提升,層次更高;同時,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生産”已經不再“落後”,而是“不平衡不充分”,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表述更符合我國實際情況。

彭中天:今天在國內外形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正處在一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轉折時期,也是近百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機。但百姓的需求在變,已不滿足簡單的溫飽和純物質的需求,整個社會正在由富向貴轉型,整個社會的思想觀念、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都在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從發展理念到發展模式、從結構升級到動能轉換都要有新的突破,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更多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