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中國自貿區開放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

文章來源: 中國新聞網 發佈時間: 2017-10-19 作者: 繆璐 責任編輯: 蘇向東
+|-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時光)中國自貿區開放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

中新社上海10月19日電 (繆璐)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幅開放的藍圖,對自貿區而言,更需“因時而動,因勢而變”。

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方懷瑾心中,自貿區的開放是建立自由貿易港,“在其中可以真正把‘境內關外’的探索和實踐充分實現”。

中國自貿區開放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

  資料圖:洋山保稅港區 中新社發 湯彥俊 攝

何謂“境內關外”?方懷瑾向中新社記者解釋道:“就是脫離了海關、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等,按照國際最高標準運營,不管什麼樣的市場主體,只要不進入第二線,何時來何時走,以何種狀態來以何種狀態走都不受限制。”

方懷瑾心中的藍圖,與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及的自貿區未來模樣十分契合,“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自由貿易港該如何建設?是否有先例可循?儘管目前新加坡港、中國香港均實施自由貿易港政策,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認為,“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全世界沒有統一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要形成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要能在全國複製推廣。”

“複製推廣”一直是中央對自貿區建設的要求,尤其是對中國首個自貿區——上海自貿區。一開始,上海自貿試驗區就將“讓成果走出試驗田”作為目標,成立不到一年,就有27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或部分地區複製推廣,如今,複製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已達100多項。

無論是商事制度、貿易監管制度,還是金融創新制度、事中事後監管制度,都已在其餘自貿區或地區“遍地開花”。但自貿區的步伐不會因此停滯,十九大報告對自貿區未來發展賦予了更高的使命,“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自貿區的開放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周漢民對中新社記者説,“賦予自貿區更大改革自主權,就是要自貿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利用市場為主體的優勢,形成制度創新。”

正如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時向世界表達的決心那樣,“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十九大報告指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註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在上海財經大學自貿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看來,“這是對自貿試驗區前期建設的充分肯定,‘新業態新模式’‘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等正是目前自貿區所探索的。”

回顧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之初,業務大多集中在貿易、物流、加工製造領域,如今商務服務、技術服務、文化服務三大新行業不斷涌現,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便是這份負面清單精簡後新業態的“産物”。

普華永道大中華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趙柏基向中新社記者透露,公司的成立得益於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制度”和“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的政策紅利,讓外商獨資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從不可能變成可能,這充分體現了自貿區的開放理念。

回望過去,開啟未來。十九大報告不僅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對自貿區而言,也意味著踏上了“新征程”。(完)

更多新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