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十九大專題

記者札記:中國共産黨的“超級公開課”

文章來源: 新華社 發佈時間: 2017-10-19 作者: 葉書宏 責任編輯: 王夢澤
+|-

18日下午,巴基斯坦記者穆罕默德·薩米爾匆匆趕回自己在北京外交公寓的臨時住所。他希望趁著思考的熱度把逾3萬字的中共十九大報告儘快寫成新聞,傳遞給巴國內讀者。

當天上午,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全球矚目。會議報告成為各大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

一份執政成績單,一份新時代的思想方略,一份目標實施路線圖……面對內容如此豐富的報道富礦,或梳理中國成就,或把脈改革走向,或了解外交政策……不同國家的記者有著不同側重的挖掘和解讀。

“這是中國共産黨的一堂"超級公開課"。”薩米爾對記者説。這位巴基斯坦記者另辟蹊徑地找到了不同的觀察視角——從這份報告中,他似乎看到了解決巴基斯坦發展問題的思路。

“巴基斯坦有四個大省,各省發展狀況不平衡,”薩米爾説,“報告中提到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例如西部大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這是很重要的發展思路,這種平衡發展的背後是一種共用發展的理念。”

《喀麥隆論壇報》國際版主編齊蒙·希爾頓與薩米爾的報道思路不謀而合。他認為,這份報告“不僅是中國共産黨執政的成績單,也是一份執政經驗的總結”。

從報告中,希爾頓看到了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保持改革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報告提到,中國過去5年不斷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推出1500多項改革舉措,這就是改革創新的精神。”

希爾頓對人民智慧的力量印象深刻。“中國共産黨善於調動人民的創造力,很多改革決策建立在廣泛徵求民意基礎上,經過分析論證後形成決策,我想這體現了中國式的民主思維,也是中國成功的原因。”

菲律賓通訊社記者傑利·穆西科讀完報告後打算撰寫一篇關於中國繼續保持開放政策的稿件。他注意到,中國將“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

穆西科認為,中國發展之所以從全球化和開放政策中受益,在於實施自主性開放,中國始終掌握主導權並且在開放中不斷積累經驗,防控風險能力不斷提升。

在人民大會堂大會會場,古巴《格拉瑪報》記者伊拉姆西·佩雷扎·豐特説:“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古巴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我為中國取得的改革發展成就感到由衷高興。”

“中國共産黨設定了遠大目標,方向不變,一代一代人前赴後繼,並根據所處時代的具體特徵對任務和政策作出調整,這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她説。

更多新聞>>
分享到: